[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3266.X | 申请日: | 201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4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K5/02 | 分类号: | C09K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50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空调 系统 介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冷应用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电网的峰谷差越来越大,其中空调用电是造成电网峰谷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空调用电占高峰用电负荷的比重在华东电网、南方电网和华中电网均已经超过30%。
用蓄冷空调,在用电低谷时把用户所需空调冷量制备并存储,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储存的冷量释放供给用户,减少高峰用电期空调的用电,蓄冷空调技术能有效实现电网移峰填谷,减少电力设施的投资,提高电力设施的有效利用率,增加空调系统的能量调节手段,降低社会总能耗。
目前空调蓄冷方式主要有冰蓄冷和水蓄冷,另外有少量的共晶盐蓄冷。水蓄冷是利用显热蓄冷,具有系统简单、技术要求低及维护费用少等特点,但水的蓄冷密度很低,系统占地面积大,相应的冷损耗也大,在土地利用率高的现代城市难以大规模推广。冰蓄冷是目前空调蓄冷的主要方式,它是相变蓄冷,蓄冷能力达水蓄冷的十几倍,但冰蓄冷要求制冷机组冷水(冷冻液)出口温度在0℃以下,故蒸发温度低,机组效率低。共晶盐是能在一定温度下凝固的无机盐或一些盐类混合物水溶液,其相变温度高,可以使用常规制冷机组,其相变热约为冰的30%,蓄冷密度不高。一般共晶盐都有一定的腐蚀性,多次使用容易老化失效,对蓄冷设备要求高,蓄/释冷过程换热效率低,所以推广使用共晶盐蓄冷受到限制。水合物蓄冷是利用制冷剂等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与水作用发生相变形成固体的现象,制冷剂水合物的相变热与冰相当,而其相变温度高,是理想的空调蓄冷材料。通常情况下,制冷剂难溶于水,水合物蓄冷受制于制冷剂水合物形成难、可靠性低等因素的制约,要获得切实可行的水合物蓄冷技术必须从蓄冷材料入手,解决水合物形成引导时间长而随机、水合物生长速度慢的缺点。
基于以上原因,发明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以满足空调应用中对与空调温度相适应、压力低的空调蓄冷介质的需求已成为本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制冷剂难溶于水,制冷剂水合物形成难、热质传递速度慢、水合结晶过冷度大、引导时间长、可靠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符合环保要求,具有与空调冷冻水温度相适应、压力低的空调蓄冷介质,使水合物蓄冷过程快速而稳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所述蓄冷介质是在铵盐与氟代烃或铵盐与碳氢化合物的二元或多元混合物中加入膨胀石墨,在表面活性剂或表明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通过超声波或高速搅拌形成的乳化液。
优选地,所述铵盐包括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氟化铵和四丁基碘化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氟代烃包括1,1,1,2-四氟乙烷(CF3CH2F)、二氟乙烷(CH3CHF2)或一氟二氯乙烷(CCl2FCH3)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丙烷(C3H8)、正丁烷(C4H10)、异丁烷(C4H10)或环戊烷(C5H1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膨胀石墨为粒径小于10目的膨胀石墨。
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由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单一表面活性剂或混合表面活性剂。
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聚山梨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或卵磷脂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助表面活性剂包括乙醇、乙二醇、戊醇、异戊醇、己醇和正丁醇醇类,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正己胺胺类,磷酸三丁酯脂类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一种制备上述用于空调系统的蓄冷介质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步骤1)首先,配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或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步骤2)然后,加入铵盐、膨胀石墨和氟代烃或铵盐、膨胀石墨和碳氢化合物;
步骤3)最后,对上述混合物液体进行搅拌或利用超声波进行乳化,形成蓄冷乳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学院,未经苏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32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生物特征的多接收者加密方法
- 下一篇:涂附磨具的防静电涂层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