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加载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04155.0 | 申请日: | 201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7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董瑞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P5/46;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馈 功能 功率 单元 加载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四象限高压变频器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以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串联方式为基本结构的高压四象限变频器的研发调试、测试、出厂调试各阶段,经常需要对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进行单独加载,以便对该功率单元进行额定工作条件下的器件温升测试、负载能力试验等。一般的加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给功率单元带电感负载,这种方式能实现功率单元的逆变部分的满载运行,但功率单元整流部分流过的电流很小,未能模拟额定输入时的工作状况。另一种方式是给功率单元带电阻负载,这种方式可实现功率单元整机的满载运行工况,但消耗的电能却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给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加载方法,通过一套电机对拖机组和电感负载,能实现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可控整流部分和逆变部分同时带满载运行,能模拟额定输入时的工作状况,进行负载能力测试、温升测试等,且相比功率单元带电阻性负载的加载方式,本装置对能量的消耗很小,只有变频器的自身损耗、电动机能量转换时产生的损耗和电感负载上产生的损耗。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实现,一种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加载装置,包括:
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及用于给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加载的电感负载;
其中,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组成一套电动机对拖机组,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分别由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驱动,并同向运转;第二变频器的直流母线与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直流母线并联组成公共直流母线;
设定第二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低于第一变频器,使第二电动机运行在发电状态,其发出的电能经由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可控整流部分回馈到电网,实现对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可控整流部分的加载;电感负载与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逆变部分相接,对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逆变部分加载。
所述的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加载装置,其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为交流异步电动机。
所述的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加载装置,其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组成一套电动机对拖机组的实现,是通过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传动轴通过联轴器硬联结的方式实现。
一种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加载方法,包括:
将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组成一套电动机对拖机组,分别用第一变频器、第二变频器来驱动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使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同向运转;
将第二变频器的直流母线与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直流母线并联组成公共直流母线;
设定变频器输出频率,令第二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低于第一变频器,使第二电动机运行在发电状态,其发出的电能经由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可控整流部分回馈到电网,实现对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可控整流部分的加载;
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逆变部分则通过电感负载来加载。
所述的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加载方法,其流过可控整流部分的电流大小,可通过调整第一变频器和第二变频器的频率差进行调节;频率差越大则电流越大,反之则电流越小。
所述的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加载方法,其流过可控整流部分的电流大小,可通过设定第一变频器的转矩限定参数来调节流过可控整流部分的电流大小,设定的转矩上限越大则电流越大,反之则电流越小。
所述的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加载方法,其将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组成一套电动机对拖机组包括:将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传动轴通过联轴器硬联结。
所述的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的加载方法,其带回馈功能的功率单元与电网之间可连接一电抗器,以起阻抗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在于,以很少的电能消耗量,实现对带回馈功能功率单元的可控整流部分和逆变部分同时带满载运行;既节约能源又能达到功率单元整机满载运行的带载实验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器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41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