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钻井专用稳定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5876.3 | 申请日: | 201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3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祝效华;孙超;刘少胡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钻井 专用 稳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天然气及地质钻井的井下工具,特别是适用于石油钻井中利用气体为循环介质钻井时的气体钻井专用稳定器,该稳定器也适用于流体为循环介质钻井中。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为提高勘探开发速度、保护储层,气体钻井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气体钻井实施过程中,避免或大幅缓解稳定器入出口端的岩屑粒子发生反射、沉降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若使用常规稳定器,岩屑粒子在稳定器入出口端发生明显反射、沉降(关键点效应)。因此,目前在气体钻井过程中,为降低井下卡钻风险,常常不加稳定器,这又将会给气体钻井井身质量控制带来很大难度。
稳定器是石油钻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的钻井中,当气体携带着岩屑在环空中返至稳定器顶部时,从能量观点看,由于环空面积突然扩大及气体具有较强的可压缩性,在该处有一个较大的能量损失,气体压力、密度都有一个突降,在此点(关键点)附近将出现对岩屑粒子的最小举升力,以至岩屑在下井壁滞留、堆积。一旦出现上述状况,将不仅造成井眼不通畅,且极有可能导致钻柱卡钻,甚至钻进无法继续。
现有技术中此类用于气体钻井稳定器已有专利文献予以批露:中国专利CN1644870A(2005年7月27日公布)描述了一种气体钻水平井用的稳定器,该稳定器对螺旋流道做了创新。但经流体数值模拟仿真发现,该稳定器的出口处岩屑粒子发生明显沉降甚至出现漩涡,为了降低气体钻井发生井下事故风险,此类稳定器难以应用于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施工过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或大幅缓解稳定器入口端的岩屑粒子反射以及稳定器出口端螺旋棱“关键点”处岩屑粒子的沉降问题,特提供一种气体钻井专用稳定器。该稳定器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出的燕尾槽形的流道入出口和零端面厚度的螺旋棱复合结构可以有效解决或缓解稳定器入出口端的岩屑粒子反射和沉降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此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体钻井专用稳定器,主要由稳定器本体、螺旋棱、流道槽组成,其特征在于:螺旋棱与稳定器本体下、上两端用具有平滑过渡斜面或圆面的入口导流坡面和出口导流坡面连接;流道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燕尾形,燕尾形结构起于入口导流坡面端面止于出口导流坡面端面,具有宽出口的结构,流道槽出口口径大于中部窄通道口径。该稳定器入口导流坡面和出口导流坡面的端面厚度均为零,无凸台。入口导流坡面和出口导流坡面均采用三角形或圆弧形表面轮廓。该结构促使气体、岩屑粒子近乎于无阻碍的进入入口导流坡面并经中部窄通道加速产生高速螺旋状流动,冲刷稳定器出口处其它静止岩屑粒子,最后无明显沉降的流出出口导流坡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可使岩屑粒子近乎于无阻碍的进入及无明显沉降的流出稳定器;2)燕尾形流道槽不仅使流体产生螺旋状流动,而且增大了的过流面积,使流体更加顺畅地通过稳定器;3)中部窄通道可对气体、岩屑粒子进行加速,速度峰值提高2~3倍;4)同时,降低岩屑粒子在环空下井壁的体积分数,使岩屑粒子均匀分布于环空中。本发明是涉及利用气体为循环介质钻井时的专用稳定器,也适应于流体为循环介质钻井中。
本发明是在保证常规稳定器工具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解决或大幅缓解稳定器入口端的岩屑粒子反射以及稳定器出口端螺旋棱“关键点”处岩屑粒子的沉降问题的气体钻井专用稳定器,且结构简单,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气体钻井专用稳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常规稳定器的流道槽示意图;
图3是CN1644870A披露的稳定器的流道槽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稳定器的流道槽示意图;
图5是垂直于传统稳定器螺旋流道槽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垂直于本发明螺旋流道槽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稳定器工作时岩屑粒子的运移轨迹示意流图。
图中,1稳定器本体,2螺旋棱,3流道槽,4入口导流坡面,5出口导流坡面,6硬质合金。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58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