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抗炎活性的2-吲哚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医药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8245.7 | 申请日: | 201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3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赖宜生;黄文星;季晖;张奕华;虞兴;刘文清;马琳;李月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34 | 分类号: | C07D209/34;A61K31/404;A61P29/00;A61P35/00;A61P7/02;A61P19/02;A61P19/04;A61P11/06;A61P11/00;A61P11/02;A61P37/08;A61P17/06;A61P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活性 吲哚 酮类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医药 用途 | ||
1.通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
R1代表:氨磺酰基,甲磺酰基;
R2代表:氢,氟,氯,溴,硝基,(C1~C6)烷基,羟基,氰基,(C1~C6)烷基氧基,氨基;
R3代表:氢,氟,氯,溴,硝基,(C1~C6)烷基,羟基,氰基,(C1~C6)烷基氧基,氨基。
2.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
其中:
R1代表:氨磺酰基,甲磺酰基;
R2代表:氢,氟,氯,溴,硝基,甲基;
R3代表:氢,氟,氯,溴,硝基,甲基。
3.权利要求2的化合物
其中:
R1代表:氨磺酰基,甲磺酰基;
R2代表:氢,氟,氯,溴,硝基,甲基;
R3代表:氢,氯。
4.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下列化合物:
(1)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2-吲哚酮(101);
(2)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氟-2-吲哚酮(102);
(3)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氯-2-吲哚酮(103);
(4)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溴-2-吲哚酮(104);
(5)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甲基-2-吲哚酮(105);
(6)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6-氯-2-吲哚酮(106);
(7)E-3-{[4-(氨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硝基-2-吲哚酮(107);
(8)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2-吲哚酮(201);
(9)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氟-2-吲哚酮(202);
(10)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氯-2-吲哚酮(203);
(11)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溴-2-吲哚酮(204);
(12)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甲基-2-吲哚酮(205);
(13)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6-氯-2-吲哚酮(206);
(14)E-3-{[4-(甲磺酰基)苯基]亚甲基}-5-硝基-2-吲哚酮(207)。
5.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包括通式(I)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及几何异构体的混合物。
6.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是通式(I)化合物与下列酸形成的酸加成盐:盐酸,氢溴酸,硫酸,氢碘酸,硝酸,磷酸,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乳酸,马来酸,富马酸,葡糖酸,葡糖二酸,苯甲酸,甲磺酸,乙基磺酸,苯基磺酸或对甲苯磺酸。
7.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8.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哺乳动物炎症疾病、肿瘤、预防血栓的形成的药物中的用途。
9.权利要求8的用途,其中哺乳动物炎症疾病是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牛皮癣、皮炎、头痛、经痛及外科手术疼痛。
10.权利要求1-4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在碱性化合物作用下,对甲磺酰基苯甲醛或对氨磺酰基苯甲醛(II)与取代的吲哚酮(III)在有机溶剂中回流,制得通式(I)化合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R1、R2和R3的定义如前所述;
反应所采用的碱性化合物选自醋酸钠、碳酸钠、碳酸钾、三乙胺、吡啶、哌啶,优先采用醋酸钠;
反应所采用的有机溶剂选自冰醋酸、甲醇、乙醇、丙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氢呋喃、乙酸乙酯、甲酸乙酯、乙酸甲酯、1,2-二氯乙烷、苯、甲苯、二氧六环、DMF或上述溶剂的混合物,优先采用冰醋酸;
反应回流时间为30分钟至48小时,优先回流时间为2~1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824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人工辣椒剁碎机
- 下一篇:一种将食用菌培养基废料用作生物燃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