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及其发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8544.0 | 申请日: | 201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3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明;董佃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3/3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3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畜禽 养殖场 生物 发酵 处理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粪便、污水通过沉淀预处理,防止大块粪便或纤维类杂质在排污系统内流通,通过电动抽排管道将上述粪污引入一粪池,并在粪池内搅拌成浆状;
2)在发酵车间内按比例铺设一层选配好的植物类垫料;
3)在粪池内添加有益微生物菌种,并与粪浆搅拌混匀后使用;
4)通过输污系统向发酵车间内输送含有菌种的粪浆,并将粪浆均匀地铺设于垫料表面,将铺设好的垫料与混有菌种的粪浆进行混合,使其水分达到40%~65%,物料基本均匀;
5)发酵过程中使垫料中心温度不低于50℃,在该条件下发酵24~96小时后,将垫料铺平即可使用;
6)将粪污或粪浆均匀喷洒在铺平的垫料上,喷洒粪浆的下渗深度不大于30cm~60cm。
7)对垫料进行翻抛,翻抛厚度为10~40cm,防止垫料板结,并进一步确保粪污和垫料混合均匀;
8)发酵运行3~40天后粪污发酵分解完全,可进行下一次喷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收集粪污,在发酵车间内铺设一层植物类垫料,将收集的粪污引入发酵车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粪污水收集到集污池中,沉淀后引入中转池,并引入调质池后,加入从养殖舍拾取的干粪团块,再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输入发酵车间,同时定期将沉淀预处理过程中的沉积物另行投入发酵车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粪尿进入养殖舍粪池,粪污定期进入集污池后,引入调质池内,加入从养殖舍拾取的干粪团块,再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输入发酵车间,同时定期将沉淀预处理过程中的沉积物和水泡粪过程中产生的粪渣另行投入发酵车间,也可根据沉积物情况加入调质池调整后进入车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粪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后,液体部分进入沼气池提取沼气,余下的沼液输入调质池内,固体粪渣直接投入调质池,搅拌均匀后输送入发酵车间,同时定期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另行投入发酵车间处理或引入池中调整后进入车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料包括稻壳30%~60%、锯末40%~70%。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酵车间内垫料高度应达1.0~2.0m,喷入的粪污能渗透垫料深度不大于30cm~60cm,并使表层30cm~60cm以下垫料湿度保持在40%~65%,保持正常发酵。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益微生物菌种包括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种,其添加总量不低于0.1~0.3 kg/m3垫料。
9. 一种畜禽养殖场粪污生物发酵处理装置,包括集污池、中转池、调质池及发酵车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池内腔下侧设有通往中转池的通口,所述通口的底端高度高于集污池的底部,所述中转池设有向调质池抽排的输出管道,所述调质池内安装有电动搅拌叶片,调质池内还设有电动抽排管路,所述发酵车间的墙壁上安装有与电动抽排管路相连接的输污管,所述输污管的输出端上设置有控制阀和设置于输出端旁侧的电动按钮,所述电动按钮为控制电动抽排管路工作电路的控制按钮,所述发酵车间内铺设有用于发酵处理粪污的有机垫料。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养殖场排污及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池旁侧设有通往中转池并与中转池连通的污水沟,所述污水沟内设有匝门,集污池靠近污水沟一侧设有污水入口,所述电动搅拌叶片为偏心安装于调质池内的电动搅拌叶片,所述输污管上设置有多个向下的输出端,所述多个输出端为间隔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854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