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9253.3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4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宗;张德宏;施希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S8/00;F21V19/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及其 导光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特别是一种具有内凹弧状的侧面的导光板及包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图1显示中国台湾公开第200504424号专利所揭示的现有背光模块的立体图。该背光模块1包括多个LED 11及一导光板12。所述LED11用以提供光线。该导光板12用以接受并导引来自所述LED 11的光线,且包括一第一表面121、一第二表面122及一侧面123。该第二表面122相对于该第一表面121。该侧面123为入光面,其位于该第一表面121及该第二表面122之间,且邻接该第一表面121及该第二表面122。该侧面123为一平直表面,且其具有多个沟槽124。
所述沟槽124利用切割或是射出成型而制成,其为镂空的且开口朝向于所述LED 11。所述沟槽124以间隔排列,以消除所述LED 11前方的亮区(Hot Spot)。每一该沟槽124为一三角形外观,且具有二边1241及一交点1242。所述边1241相交于该交点1242。所述LED 11面对该侧面123,且位于所述沟槽124内。当光线经由该侧面123进入该导光板12后,该光线经由该第二表面122射出至一扩散膜(图中未示)。
该现有背光模块1的缺点如下。由于该沟槽124的二边1241相交于该交点1242,因此,该交点1242的附近仍会产生些微的亮区。此外,由于所述沟槽124的设计与加工皆不易,使得该导光板12的制造成本随之提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创新且具进步性的背光模块及其导光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侧面。该第二表面相对于该第一表面。该侧面位于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之间,且邻接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该侧面为一内凹的弧状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上述的导光板及多个光源。所述光源用以提供光线,所述光源面对该侧面,且所述光源的光线经由该侧面进入该导光板。
本发明的优点为,该侧面为一内凹的弧状表面,其具有消除亮区(Hot Spot)的效果,而且该弧状表面制作容易,可降低该导光板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中国台湾公开第200504424号专利所揭示的现有背光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中该侧面最内凹处的深度与该导光板的厚度比;
图5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显示图5的导光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7显示导光板另一状态,其中所述突出部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表面间具有一夹角α2;
图8是由距离导光板入光面一预设距离所测得具有不同微结构的入光面的辉度分布仿真结果曲线图,其中微结构中该突出部的突出角α1为90度;及
图9是由距离导光板入光面一预设距离所测得具有不同微结构的入光面的辉度分布仿真结果曲线图,其中微结构中该突出部的突出角α1为120度。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现有背光模块
2 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
11 LED
12 导光板
21 光源
22 反射片
23 导光板
23A 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
24 扩散膜
25 微结构
26 微结构
27 突出部
121 第一表面
122 第二表面
123 侧面
124 沟槽
231 第一表面
232 第二表面
233 侧面
1241 边
1242 交点
α1 突出角
α2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3显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配合参考图2及图3,该背光模块2包括多个光源21、一反射片22、一导光板23及一扩散膜24。所述光源21用以提供光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21为多个LE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92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光纤传感的次声武器辐射能量检测装置
- 下一篇:组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