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烧伤、烫伤的药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0481.2 | 申请日: | 2010-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1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朱俊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俊良 |
主分类号: | A61K36/73 | 分类号: | A61K36/73;A61K45/00;A61P17/02;A61K31/4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胡坚 |
地址: | 518112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烧伤 烫伤 药物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申请涉及一种治疗烫伤、烧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具有生肌止血、止痛消炎和散热收敛的作用,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烧伤是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高温、化学物质或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第一度:因血管麻痹而充血;第二度:形成充满血清的烧伤水疱;第三度:组织坏死;第四度:组织的炭化。烧伤时可见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随着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的加重,缺氧血症(anoxemia)也严重。烧伤的组织可能坏死,组织烧伤时,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大面积烧伤时,血管渗透性异常,丢失大量液体,可能引起休克。
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的范围和深度,烧伤深度可分为I度、II度和III度。I度烧伤损伤最轻,烧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II度烧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III度烧伤损伤最深,烧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烧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烧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III度烧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烧伤后常常要经过几天,才能区分深II度与III度烧伤。
中医关于烧伤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烧伤亦称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轻浅者通常不影响内脏功能,仅在局部出现红晕,起疱,或腐烂;重者损害面积大而深,产生火盛伤阴,热毒炽甚,耗伤体内阴液。甚则热毒内攻,或气血两虚等全身症状,临床可见口渴,发热,便秘,小便不利甚或烦躁不宁,神昏谵语。治疗轻者只需外治,用地榆、大黄等量,冰片少许研末,香油调敷。重者宜辨证施治,清热解毒,凉营熄风,或固气养阴,回阳救逆,多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羚羊钩藤汤或生脉散、参附汤等加味,若病程日久,耗伤气血者,则宜补气养血,可用八珍汤加味。外治方法包括清洗疮面,水泡处理,清除焦痂或植皮等项,亦可将上述药膏涂敷疮面,严重者应及时进行中西医抢救治疗。
古代中医文献中都认为其病因是热毒,在治疗上所采用几乎全是清热解毒药。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指出本病多由火热毒邪外伤所致,治疗当以苦寒收敛为主,谓“火疮用栀子、黄芩、白敛煎汤以淋疮,气溜去火热毒”。《医学入门·汤火疮》指出“汤泡火烧疮。初时宜强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热不能出。烂人筋骨。后用寒水石七两,黄柏、黄连、黄芩、山栀、大黄、赤石脂各一两,甚者加冰片少许为末.酒调或鸭子清调敷。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指出本病乃火毒所致,内外受之,治疗当内外同治,谓“汤烫疮……轻则害在皮肤,重则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脏腑……故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同治,则火毒易解也”。近代中医文献大多数认为烧伤是因热所致,热胜则内腐,以致肌肤腐烂,外毒时有内攻可能,故而认为除热外还有毒,其病因机制仍是热毒,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用制剂或方药。
小面积烧伤伤情较轻,可不输液,除注意防治感染外,重点在于处理好创面;中度以上烧伤伤情严重,必须兼顾全身疗法和创面处理。创面处理:创面注意保护性隔离,尤其大面积烧伤时正确处理创面是烧伤治疗成败的关键,而创面焦痂的处理又是中心环节。一般原则:I°烧伤创面保持清洁,浅II°创面应防止感染,深II°创面要保护残留上皮以减少瘢痕,III°创面防止感染,有计划切痂。初期创面处理,亦称烧伤清创术,目的是尽量清除创面污染,擦洗干净健康皮肤。即用大量灭菌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及周围皮肤,并清除污垢或异物,水疱已破溃的则应清除疱皮,焦痂涂碘酒,外用抗菌剂对预防创面感染有效,清创后II°创面多选涂磺胺嘧啶银或湿润烧伤。
中药及其制剂治疗烧烫伤,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有很好的疗效。根据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不同,用于烧伤的中药大致可分为膏剂、散剂、汤剂或水剂、油剂、酊剂、霜剂、乳剂、擦剂、膜剂等剂型。这些制剂大多数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祛瘀生肌等功效。
申请人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以及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通过对传统中药的研究,并结合辩证论证,得到一种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药物组合物,下面对本组合物的主要原料药进行说明,以便公众更好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俊良,未经朱俊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04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笔记本电脑转轴
- 下一篇:基于双蜗杆转盘的太阳跟踪器的基准点寻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