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能源混合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0849.5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7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民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民州 |
主分类号: | B60L8/00 | 分类号: | B60L8/00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2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能 混合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具体涉及多能源混合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能源紧张,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燃油价格不断飙升,同时由于汽车燃油的使用,在消耗能源的同时排放大量尾气,给全球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因此,世界各国正积极开发各种节能环保汽车,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开发生产绿色动力的节能环保汽车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创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丰田公司生产一种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双动力的普锐斯汽车,在保持燃油发动机系统的基础上,用减速、制动和下坡时车轮的转动带动电动机逆转并蓄电,以此作为电动机的动力源。该车采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双动力,通过混合使用热能和电能两套系统开动汽车,在起步或低速行驶时,依靠储存的电力驱动,此时汽油发动机关闭,车辆的燃油消耗量是零。这些特点使得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在遇到堵车时燃油消耗量、尾气排放量等要远远低于仅靠汽、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排放下降约80%,可节省燃料50%,在拥堵的城市最有用武之地,但因其工艺复杂,普锐斯比同级别、同排量的汽油车价格却要贵出一倍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能源混合汽车,利用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给电动机提供能源,电动机通过控制系统驱动汽车,应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混合汽车的车架由车底盘、车箱、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燃油发动机构成,在汽车前装饰板后位安装至少一台以上风力发电机,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由叶轮安装在永磁发电机的轴上组成,在车架剩余空间配备与风力发电机连接的直流变频电动机或交流变频电动机,电动机上连接蓄电池及稳压器、整流器、逆变器、变压器等。
其中,风力发电机外安装导流罩。
其中,前装饰板上设通风口。
其中,在车架上设与蓄电池连接的外接充电接口。
其中,在车箱的顶盖上安装太阳能电池组, 太阳能电池组连接蓄电池。
汽车在60-100km/h以上的速度行驶时,逆向产生60-100km/h的气流,即8-10级的大风,依靠汽车高速行驶产生的气流带动发电机叶轮快速旋转,实现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经稳压器转换后提供给电动机工作,通过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驱动汽车;当汽车时速较低发电机供电不足时,由发电机和蓄电池同时向电动机供电;当汽车时速较高时,多余的电能补偿并储存于蓄电池中。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在燃油发动机的基础上配置电动机,依靠发动机或电动机独立驱动汽车,或将发动机和电动机合并驱动汽车,使用方式灵活。
2、汽车运行中风力发电机持续发电,如此循环往复,以达到运行-发电-使用或储存-再运行-再发电-再使用或储存的良性循环,为汽车持续提供动力。
3、风力、太阳能发电工艺简单成熟,与车轮制动、下坡带动电动机逆转发电的混合动力汽车或燃气电动汽车相比造价低。
4、电动机和发动机双重动力合并使用时,只需配置小排量发动机,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太阳能电池组,3风力发电机,4叶轮,5前装饰板,6导流罩,7通风口,8.外接充电接口,9永磁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混合汽车的车架1由车底盘、车箱、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燃油发动机构成,在汽车前装饰板5后位安装至少一台以上风力发电机3,所述的风力发电机3由叶轮4安装在永磁发电机9的轴上组成,在车架1剩余空间配备与风力发电机连接的直流变频电动机或交流变频电动机,电动机上连接蓄电池及稳压器、整流器、逆变器、变压器等。
其中,风力发电机3外安装导流罩6。
其中,前装饰板5上设通风口7。
其中,在车架1上设与蓄电池连接的外接充电接口8。
其中,在车箱的顶盖上安装太阳能电池组2, 太阳能电池组2连接蓄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民州,未经陈民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0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电视接收终端及其实现多媒体即时通讯的方法
- 下一篇:以太网保护倒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