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1670.1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2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波;霍伟涛;闫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0R19/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2761 河北省保定***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碰撞 残余 变形 小型 汽车 防撞梁吸能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装置,特别是适用于各种小型轿车、可有效控制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前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属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各种小型汽车作为运输及代步工具进入千家万户,但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在逐渐增加。各种小型轻量化汽车如何能够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并尽可能的减少汽车重要部件的损坏,将损失降到最低,已成为各汽车厂家努力的方向。前防撞梁是汽车的主要安全部件,前防撞梁结构在正面碰撞时的吸能效果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衡量指标。吸能盒是前防撞梁结构的主要吸能件,吸能盒结构直接影响吸能盒的吸能及压溃量。2006年,美国及欧洲分别提出了RCAR低速碰撞要求,即:汽车在发生低速碰撞时,除了要吸收一定能量以保证车上人员不受到伤害外,同时还要求不损坏汽车纵梁及其它前后结构件,如前后大灯、水箱、后围板等,以减少汽车维修费用,降低损失。欲达到上述标准,就要求吸能盒有尽量少的压溃量,以减少碰撞物的侵入量,即提高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的残余变形。现有吸能盒多在盒体上设有不规则结构的引导筋,这种引导筋在发生碰撞时很难控制吸能盒结构的变形过程及吸能,通常吸能多时,吸能盒的压溃量很大,减少引导筋以减小压溃量时,吸能又减少,很难达到平衡。如何能使吸能盒的变形可控、可预见,并使吸能盒既能有效吸能,又能保证一定量的残余变形是目前吸能盒结构设计的主要困难及技术攻关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结构术之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预估吸能盒变形模式的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
本发明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构成中包括横梁和对称设置在横梁两侧的吸能盒,吸能盒呈斗状,其大端固接横梁、小端固接安装板,其特别之处是:所述吸能盒上设有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在吸能盒的各侧壁上所述凸引导筋、凹引导筋交替设置,其中,吸能盒相对两侧壁上的凸凹引导筋位置对应;吸能盒相邻两侧壁上凹引导筋与凸引导筋位置对应。
上述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所述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其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圆弧半径R为3-10mm,两排引导筋间距E为5-30mm。
上述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上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排数≥2。
上述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槽状,吸能盒大端位于横梁槽中,所述吸能盒上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设置范围自规则筋基面至吸能盒小端,所述规则筋基面垂直于吸能盒轴向,其距吸能盒大端的距离为:吸能盒被横梁槽包容的最大轴向尺寸H与焊接工艺延伸尺寸h之和为76-85mm,其中h为26mm。
本发明针对小型汽车前防撞梁吸能盒变形无法预见、不可控的问题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在低速碰撞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吸能盒结构。该结构通过对吸能盒上引导筋设置的优化设计,使汽车前防撞梁发生碰撞时规则分布的引导筋依次压溃吸能,变形时呈S型压溃形式,在满足吸能的同时,有效叠加并支撑吸能盒变形后高度,保证吸能盒压溃后的的残余变形。本发明通过改变吸能盒的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轿车低速碰撞的安全性能。经过CAE分析及试验验证,此种吸能盒变形模式与设计预期基本吻合,能够帮助设计人员预估吸能盒变形模式,并根据汽车结构需要设计满足车辆低速碰撞要求的吸能盒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如下:1. 安装板,2.吸能盒,2-1.凸引导筋,2-2.凹引导筋,3. 横梁,4. 规则筋基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发明构成包括横梁3和吸能盒2,吸能盒2类似斗状,它对称安装在横梁两端,其大端口与横梁焊合,小端口与安装板1焊合。
参看图1、图2,本发明的技术要点是对吸能盒上的引导筋进行了改进,吸能盒2上设有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所述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在吸能盒的各侧壁上凸引导筋2-1、凹引导筋2-2交替设置,其中,吸能盒相对两侧壁上的凹、凸引导筋位置对应;吸能盒相邻两侧壁上凹引导筋与凸引导筋位置对应。换言之,环绕吸能盒的每排引导筋,分别由两条凸筋、两条凹筋构成,其中凸筋与凹筋相邻。上述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2-1、2-2,其截面形状为圆弧形,圆弧半径R为3-10mm,两排引导筋间距E为5-30mm。所述规则分布的凸、凹引导筋排数≥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1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电极屏蔽罩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采用PWM方式传递焊缝坡口信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