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迷宫式宽频隔音消声通风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2387.0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9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傅秀章;王莎莎;李祥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07 | 分类号: | F24F7/007;F24F13/24;F24F13/08;F24F13/28;F24F13/2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迷宫 宽频 隔音 消声 通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住宅建筑窗户隔音消声器,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迷宫式宽频隔音消声通风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建材企业生产的过滤型自然通风器利用框架通风换气结构和室内外空气压差,自然实现内外空气的对流。但其适用范围比较受限。在建筑原始通风条件不佳的区域中不能使用;其次没有考虑隔声与消声的问题,外界噪声直接通过通风器进入室内,使其不适用于声环境较差的居住环境。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检索发现,吴剑春和葛曹燕(通风隔声窗隔声性能测试分析[J].上海建设科技,2008,3:65-66)针对上海地区应用较广的通风隔声窗产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产品中通风与隔声这一矛盾并未得到妥善解决,窗户封闭状态与通风状态时隔声性能差别较大。
上海申华声学设备有限公司研发一种全采光隔声通风窗。它是利用窗梃作为通风道,使窗体构件尺寸偏大,影响窗体的有效采光面积和建筑立面的美观。该通风隔声窗作为一种整窗技术,不适用于既有住宅窗体性能的改造与提升。
市面上现有的通风器一股采用铝合金材质。铝合金材质自身的保温性与隔声性有局限,限制了以其为主要框架材料的通风器整体的保温和隔声性能。通风器的制作材质需选择比铝合金更合适的材料。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迷宫式宽频隔音消声通风器,实现不用直接开窗即可进行室内通风换气的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壳体、进风口、出风口、风机、隔音板和共振消声体,其中: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于壳体的顶端和末端,风机设于进风口处,隔音板为悬臂梁结构且相互交替平行设于壳体内,共振消声体为悬臂梁结构且设于隔音板之间。
所述的所述的隔音板位置靠近室外,共振消声体的位置靠近室内。
所述的隔音板的转弯处和进风口处设有导流板。
所述的导流板为弧形,角度是60~90°。
所述的风机上设有滤网,所述的出风口为百叶式。
所述的壳体是玻璃钢制成,厚度是是15mm~25mm。
所述的和壳体最近邻的隔音板和壳体之间的间距为10mm。
所述的隔音板和壳体之间设有玻璃纤维布。
所述的隔音板是微穿孔板,所述的微穿孔板为铝合金板,板厚0.75mm,孔径0.8mm,穿孔率为1%~3%。
所述的共振消声体包括穿孔板和吸声材料,吸声材料填充于穿孔板组成的船形骨架内,船型骨架最大厚度为40mm。穿孔板为铝合金板,板厚0.75mm,孔径3mm,穿孔率8~10%。
本发明工作时,风机运行,在进风口处形成负压,室外新鲜空气经进风口进入隔音消声通风器,消声后经出风口吹入室内。风机风量可以按照需要调整,风机上结合滤网,出风口处设计成活动百叶式,可以调整出风口有效面积,甚至关闭出风口,风道内部由隔音板和共振消声体分隔形成迷宫式风道,有效降低声激励造成壳体振动而产生的二次噪声污染。
有益效果:室外空气进入通风器时,首先在迷宫式风道靠近室外侧的风道内流动,经过隔音板和共振消声体后才进入室内,对气流和风机的噪声消化比较充分;迷宫式通风道相当于增加了玻璃层数和空气间层数,提高通风器的保温和隔声性能;通风器主体采用玻璃钢,增强通风器的保温隔声效果。共振消声体结合吸声材料并利用了共振消声原理,针对宽频带噪声,提高消声量。共振消声结构造型能改善内部气流的空气动力性能,减小风阻和风压损失;靠近室外侧放置的微穿孔板兼做过滤网(除尘防蚊虫);有利于窗体的气密性。它能巩固窗体的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噪音污染,同时满足室内新鲜空气品质的要求。为使建筑窗户拥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又不影响其通风、采光效果,设计可以方便置于窗体上部或下部的隔声通风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共振消声体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壳体1、进风口2、出风口3、风机4、隔音板5和共振消声体6,其中:进风口2和出风口3分别设于壳体1的顶端和末端,风机4设于进风口2处,隔音板5为悬臂梁结构且相互交替平行设于壳体1内,共振消声体6为悬臂梁结构且设于隔音板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23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式沼气连续发生装置
- 下一篇:油田伴生气的中压浅冷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