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2825.3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1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征;段新辉;谭喆;丘冠新;张玲;邹国惠;余南华;禤文健;周克林;王志林;张晓文;宋占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H02B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阙华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4 | 代理人: | 吴鸿维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控 单元 实现 变电站 动态 功能 方法 | ||
1.一种通过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测控单元为每个一次设备提供一副防误节点;
(2)针对每个间隔的测控单元提供一副解锁节点,所述解锁节点与所述防误节点并接,控制解锁节点闭合能够实现防误节点的解锁;
(3)在监控后台的防误子系统中配置生成一次设备的防误逻辑,通过监控网络下传到相应间隔的测控单元,在所述测控单元内存储、解析,形成间隔层防误逻辑;
(4)测控单元运行过程中,实时采集所在间隔的模拟量、开关量状态信息,并通过监控网络接收其他间隔测控单元的状态信息,根据全站范围的状态信息对所述间隔层防误逻辑进行实时判断、检查,间隔层防误逻辑不满足时立即将所述防误节点断开,闭锁设备操作;
(5)运行人员按照操作流程完成一次设备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1)中,对于可遥控操作的一次设备,将所述防误节点串接到一次设备的操作回路中,所述测控单元通过控制防误节点的断开、闭合实现一次设备操作的闭锁和解锁;对于手动操作的设备,使用电控锁代替变电站传统防误系统中的锁具,将所述防误节点串接到电控锁的电源回路中,所述测控单元通过防误节点的断开、闭合控制电控锁的关闭、打开,实现手动操作设备操作的禁止和允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控单元提供的防误节点优选双触点保持型继电器的触点,所述继电器其触点的动作靠脉冲电信号触发启动后能够自动保持,所述继电器包括两副触点,其中一副触点用于防误节点的输出,另一副触点用于测控单元状态回读,即测控单元将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状态上送监控后台,两副触点动作行为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控单元具有对防误节点超时断开的功能,即监控后台控制防误节点闭合后,若防误节点超出预定时间仍未断开时,测控单元能够强制将其断开,各一次设备的防误节点的预定时间可分别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全站一次设备的防误逻辑在监控后台的防误子系统中配置生成,配置好的防误逻辑通过监控网络下传到对应间隔的测控单元,一次设备的防误逻辑只需在监控后台配置一次,测控单元的所述间隔层防误逻辑无需重复配置,在监控后台能够对测控单元存储的防误逻辑进行召唤、查看和校验,测控单元对自身存储的所述间隔层防误逻辑进行定期校验,校验出错时发出告警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通过测控单元实现变电站动态防误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在每个间隔测控屏上设置一个三工位的防误解锁把手,三个位置分别为“监控防误”、“测控防误”和“解锁”,测控单元采集防误解锁把手的各位置状态,所述变电站动态防误系统正常运行时,防误解锁把手置为“监控防误”位置,测控单元需要接收监控后台对防误节点的控制指令,同时实时判断间隔层防误逻辑,在监控层配置生成的防误逻辑和间隔层防误逻辑同时满足的条件下闭合防误节点;在监控后台故障的情况下,防误解锁把手置为“测控防误”位置,测控单元不再接收监控后台的指令,只根据自身间隔层防误逻辑的判断结果控制防误闭锁节点的断开或闭合;在测控单元故障的情况下,防误解锁把手置为“解锁”位置将解锁节点闭合,防误节点被短接,不管设备的防误逻辑是否满足都能够进行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282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智能助力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后端可折叠双人、多人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