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友好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4017.0 | 申请日: | 201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3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徐青柏;石君章;万淼;宣根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21/00;C08L9/06;C08K13/02;C08K3/06;E01C7/26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友好 耐油性 沥青路面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沥青路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材料在铺筑道路的混合物中作为粘结剂使用,为了满足道路建设日益提高的需求,沥青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粘弹性、可塑性、粘附性外,还常常需要满足耐燃料(汽油、柴油,煤油)和油品(润滑油、机油等)溶解和浸蚀能力。特别是在机场、废料处理场、加油站、油罐区等地的路面经常暴露于溢漏的燃料及油品中,沥青会从混合料中被溶解浸析出来,使沥青路面变软,骨料间的粘结力下降,路面结构变松散,最终被浸析出来的沥青从道路表面损失掉,造成路面损坏,降低路面使用寿命。
CN1611552公开了一种耐燃料及油品溶解和浸蚀能力的沥青组合物及制备方法。适宜针入度基质沥青调和富含芳烃的馏分油或煤焦油调合得到基础沥青混合物,在使用交联剂条件下,于150~230℃将热塑弹性橡胶加入基质沥青混合物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一种耐油树脂继续反应,形成稳定的沥青组合物。缺点是SBS和EVA等聚合物价格昂贵,增加了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生产成本。
CN101037539A公开了一种耐油性改性沥青,通过在聚合物改性沥青中添加层状硅酸盐粘土来提高其耐油性能,由于磨细的硅酸盐粘土有较大比表面,会吸附沥青中的部分油分,降低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同时还会大大了增加改性沥青的粘度,需要较高的拌合和施工温度,进而增加了沥青烟雾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友好、使用性能优良、耐燃料和油品溶解和浸蚀能力强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以重量计包括下列组分:
基础沥青:100份;
废旧轮胎橡胶粉:5~25份,优选为10~20份;
丁苯橡胶SBR:0.5~5份,优选1~3份;
高分子蜡:1~10份,优选2.5~5份;
交联剂:0.1~03份。
本发明环境友好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中,基础沥青的针入度为60~400/10mm(25℃下按照ASTMD5测试)。
本发明环境友好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中,依据需要可适当加入富含芳烃的糠醛精制或酚精制抽出油,抽出油加入量为基础沥青重量的15%以下,优选为1%~10%。
本发明沥青路面材料中废旧轮胎橡胶粉为市售的各种废旧轮胎橡胶粉,一般粒度为60~200目。丁苯橡胶(SBR)为市售的各种产品,如SBR-1502和SBR-1500等。
本发明沥青路面材料中使用的高分子蜡是费-托合成过程得到的蜡,要求滴熔点不低于100℃,一般为100~120℃,如市售的Schumann Sassol公司生产的商标为Sasobit的费-托蜡。
本发明沥青路面材料中的交联剂选自单质硫、含硫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其它具有交联功能的添加剂,如金属氧化物类交联剂等。
本发明沥青路面材料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其它添加剂,如粘度改性剂、抗老化剂、针入度改性剂等。
本发明的耐油沥青路面材料制备方法如下:将基础沥青,选择性地加入富含芳烃抽出油调和,加热至熔融状态,加入高分子蜡,在熔融状态下搅拌反应,然后加入废旧轮胎橡胶粉和丁苯橡胶保温溶胀,再加入交联剂,采用高剪切机或胶体磨研磨制得最终环境友好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
本发明耐油沥青路面材料的一种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将所需的基础沥青,选择性地加入富含芳烃抽出油调和,加热至熔融状态,加入高分子蜡,在温度140~160℃和搅拌速度为300~500rpm/min条件下,搅拌反应30~60分钟,继续升温到160~180℃,加入废旧轮胎橡胶粉和丁苯橡胶保温溶胀30~90分钟,再加入交联剂,在160~180℃下在高剪切机或胶体磨等专用设备中研磨30~180分钟,制得最终环境友好的耐油性沥青路面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40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