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4560.0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7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辉;闫浩;侯朝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K3/033 | 分类号: | H03K3/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杨小蓉;高宇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阻塞 控制 稳态 电路 | ||
1.一种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单稳态电路包括:第一PMOS晶体管(P1)、第二PMOS晶体管(P2)、两个传输门(T1、T2)、电容(N1)和三个反相器(I1、I2、I3);
所述第一PMOS晶体管(P1)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其漏极与所述第二PMOS晶体管(P2)的源极相连,其栅极受控于输入电压;
所述第PMOS晶体管(P2)的栅极受控于所述反相器(I2)输出端的信号,其漏极与所述传输门(T1)输出端、所述反相器(I1)的输入端及所述电容(N1)的一端相连;
所述电容(N1)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反相器(I1)的输出端与所述传输门(T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传输门(T2)的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I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反相器(I2)的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I3)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反相器(I3)的输出端是所述单稳态电路的输出端(VOUT),并且该输出端被反馈连接至所述传输门(T1)的输入端;
所述传输门(T1、T2)分别受控于传输门(T1、T2)控制端的输入信号,使得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传输门导通以实现阻塞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N1)是MOS电容,所述MOS电容的栅极与所述传输门(T1)的输出端、所述反相器(I1)的输入端及所述第二PMOS晶体管(P2)的漏极相连,所述MOS电容的源极和漏极相连并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中还包括一个反相器(I4),所述反相器(I4)的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I2)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反相器(I4)的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I2)的输出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门(T2)采用NMOS结构,所述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中还包括一个或非门和反相器(I5),所述或非门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I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或非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时钟信号(CLK),所述或非门的输出为信号(NCLK1),该信号与反相器(I5)输入端连接,所述反相器(I5)的输出信号为(CLK1),所述信号(CLK1)作为所述传输门(T2)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控制所述传输门(T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门(T2)采用CMOS结构,所述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中还包括一个或非门和反相器(I5),所述或非门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I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或非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时钟信号(CLK),所述或非门的输出信号为(NCLK1),该信号与反相器(I5)输入端连接,所述反相器(I5)的输出信号为(CLK1),所述信号(NCLK1)和信号(CLK1)作为所述传输门(T2)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控制所述传输门(T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门(T2)采用PMOS结构,所述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中还包括一个或非门,所述或非门的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I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或非门的另一个输入端连接时钟信号(CLK),所述或非门的输出信号为(NCLK1),所述信号(NCLK1)作为所述传输门(T2)控制端的输入信号控制传输门(T2)。
7.根据权利要求1、4、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阻塞控制的单稳态电路中还包括一个NMOS晶体管(N2)和一个反相器(I6),所述反相器(I6)的输入端与该单稳态电路的输出端(VOUT)相连,所述反相器(I6)的输出端与所述NMOS晶体管(N2)的栅极相连,所述NMOS晶体管(N2)的源极接地,所述NMOS晶体管(N2)的漏极与所述传输门(T1)的输入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456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