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15180.9 申请日: 2010-10-21
公开(公告)号: CN101999399A 公开(公告)日: 2011-04-06
发明(设计)人: 龚恒亮;安玉兴;管楚雄;孙东磊;刘玉彩;杨俊贤;林明江;许汉亮;黄志武;梁瑞波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57/14 分类号: A01N57/14;A01N51/00;A01N57/16;A01N47/40;A01N25/12;A01N25/14;A01P7/04
代理公司: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代理人: 唐弟
地址: 510316 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烟碱 杀虫剂 甘蔗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农药生产制备技术,尤其涉及甘蔗杀虫剂。

背景技术

目前甘蔗常用药剂多为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如特丁硫磷、克百威、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这类农药的使用除极易引起人畜中毒和死亡事故外,长期大量使用后,无选择地杀伤非靶标生物,造成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农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和积累造成对农产品的污染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此,近年来,我国农业部出台了关于限制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于2007年1月1日起禁用了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磷胺和久效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目前甘蔗上使用的高毒农药中,特丁硫磷已全面禁用,其他产品如甲拌磷、地虫硫磷、克百威(呋喃丹)、甲基异柳磷等也即将被全面禁止使用。

由于高毒农药已被禁用或即将被禁用,而目前能够用于取代这类农药的低毒、高效的成熟产品不多。所以剧毒农药的禁用必然对甘蔗害虫特别是地下害虫和螟虫的防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给甘蔗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高毒农药被禁用后,有必要研制既能替代高毒农药,又能为甘蔗害虫防治乃致其他作物如蔬菜、花生、薯类等作物的地下害虫防治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有效遏制甘蔗害虫为害日益猖獗的局势,以解当前甘蔗生产上的燃眉之急。

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噻虫啉(thiacloprid)等是低毒、高效、内吸性强的一类新型杀虫剂,用量少、防效好,目前多用于水稻、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防治蚜虫、飞虱、叶蝉以及蓟马等害虫。但由于这类药剂触杀性不强,无薰蒸作用;且用量少,持效期长,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另外这类药剂目前主要以粉剂、乳油或微乳剂居多,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甘蔗作物。

有机磷类杀虫剂如肟硫磷(valaxon)、二嗪磷(diazinon)等属于中、低毒性的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薰蒸作用,但内吸作用不强;且肟硫磷、二嗪磷在土壤中的持效期较短,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研究发现,通过这两类药剂之间的合理混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功效: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具触杀、胃毒、内吸和薰蒸作用;对甘蔗地下害虫及地上害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方便,操作简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其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可作为甘蔗生产上现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替代产品;以缓解因高毒农药禁用后,甘蔗害虫防治中产品青黄不接的局面,为市场增加新的农药品种,以解甘蔗生产上的燃眉之急。

就甘蔗而言,药剂防治的重点是地下害虫,其次是螟虫。地下害虫在土壤中咬食蔗芽、蔗苗,螟虫以钻蛀为害为主,引起枯心。在生产上,两种害虫的防治方法不尽相同,都可采用甘蔗苗期沟施或根区追施颗粒剂的土壤处理方法,以达到控制为害的目的。但在对品种特性的要求上,防治螟虫的药剂一般要求内吸和胃毒作用强,而防治地下害虫药剂则要求触杀、薰蒸作用强。同时,土壤处理要求使用的药剂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残效期,以及较好的流动性,能在蛴螬活动的土壤层形成药膜。

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噻虫啉(thiacloprid)等是低毒、高效、且具有较好内吸作用的一类新型杀虫剂,有效成份用量少、防治效果好,对蚜虫、飞虱、叶蝉、蓟马以及地下害虫等效果较理想,但这类药剂的触杀及薰蒸作用不强,且由于这类杀虫剂的加工剂型以粉剂、乳油或微乳剂居多,作为土壤处理使用不甚方便。

有机磷类的杀虫剂如肟硫磷(valaxon)、二嗪磷(diazinon)等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薰蒸作用,但内吸作用不强。

我们从新烟碱类杀虫剂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入手,结合甘蔗用药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出一些适合甘蔗使用的药剂,通过合理的筛选程序,科学的实验方法,以期筛选出几种能通过土壤处理,有效控制甘蔗地下害虫、螟虫、蓟马以及绵蚜等的优良配方。

混配配方筛选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虫种为甘蔗黑色蔗龟幼虫(蛴螬),生物测方法为微量点滴法。判断混配配方的优劣主要依据孙云沛(1960)联合作用测定即共毒系数(CTC)测定法加以判断,即当CTC<70时,为拮抗作用,药剂间不宜混配;当CTC在70-150时,为相加作用,药剂的混配无增效作用,除非为了省工省时,否则亦不宜混配;当CTC>150时,为增效作用,药剂的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提高混配剂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延缓害虫抗性;当CTC>200时,为显著增效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未经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51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