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辐流式微纳米气浮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9716.4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2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岩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式微 纳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浮装置。
背景技术
气浮是非常重要的水处理技术,在除藻、除油、除悬浮物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是许多废水处理系统必备的工艺单元。浅层气浮是溶气气浮的一种,其设备结构复杂,故障率高,造价高,进水需要提升,气浮效果不理想;普通的平流气浮难于大型化,溶气释放器易堵塞,个别溶气释放器的堵塞会影响整体气浮效果,很少见到大型溶气气浮运行良好的实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辐流式气浮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维护,造价低,进水不需要提升,气浮效果非常理想,并解决了大型化问题,单台气浮装置处理能力可达80000m3/d以上。
本发明的一种辐流式气浮装置,由接触区1、分离区2、出水渠3、浮渣槽4、污泥槽5、中心支柱6、进水管7、出水管8、溶气水进水管9、排泥管10、排渣管11、刮泥刮渣机12、微纳米气泡释放器13组成。其中刮泥刮渣机12,底部装有刮泥板14,用于将池底沉泥刮入污泥槽5,水面上安装有刮渣板15,用于将水面浮渣刮入浮渣槽4;每组微纳米气泡释放器释放器13通过阀门16和连接管17将溶气水引入接触区1底部;溢流管18将分离区底部的清水引入出水渠3,溢流管18有多个,均布在出水渠3中。接触区1为圆柱体或圆锥体,位于圆形分离区2的中心,出水渠3位于分离区2四周,浮渣槽4悬挂在出水渠3和分离区2的侧壁上,污泥槽5位于分离区2底部环绕接触区1,分离区2底部有一定坡度,坡向污泥槽5。污水通过进水管7从接触区1底部沿切线方向进入接触区1,形成环向流动的水流,绕着中心柱6旋转,与微纳米气泡释放器13喷出的含大量微纳米气泡的水流方向相同,加强了污水在接触区1内的旋流,使微纳米气泡能够与进水中悬浮物充分接触,大大提高净化效果,微纳米气泡释放器13不易堵塞,即使个别堵塞也不会影响整体气浮效果;携带了微纳米气泡的悬浮物随水流从接触区1顶部均匀流入分离区2,并向四周流动,悬浮物漂浮到分离区2水面上,少量污泥沉到分离区2底部,分离区2周边底部清水通过溢流管18均匀引入出水渠3,通过出水管8外排。刮泥刮渣机12运转缓慢,将浮渣刮入浮渣槽4,将沉泥刮入污泥槽5,分别通过排渣管11和排泥管10排出气浮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辐流式气浮装置,污水从接触区1底部切向进入,溶气水在接触区1底部亦同向引入,污水在接触区1内形成环向流动,增加了污水与气泡的接触,提高了净化效果。
本发明的辐流气浮装置,故障率低,易于维护;微纳米气泡释放器13可分成多组,每组通过阀门16和连接管17与溶气水进水管9相连,关闭一个阀门16,可将该组微纳米气泡释放器13提出水面检修,不会影响气浮效果,以上过程可在不停机情况下进行;污泥槽5位于分离区2中心,且分离区2底部有一定坡度,坡向污泥槽5,刮泥效果好,避免了分离区2底部沉泥需要定期将气浮池排空清洗的缺陷。
污水可预先经过混凝,会显著提高气浮效果;进水不需要二次提升,工艺简单可靠,节省投资和运行成本。
本发明辐流式溶气气浮装置,特别适用于大型气浮,单机处理水量可达8万m3/d以上,这是其它气浮装置难以达到的,且具有造价低,运行费用低、净化效果好,可连续稳定运行,易于维护,可不停机检修等突出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附图6、附图7为本发明的几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浅层气浮进水需要提升、设备复杂、故障率高、净化效果不理想和普通溶气气浮难于大型化、净化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辐流式微纳米气浮装置,该系统具有如下突出优点:自流进水,造价低,运行费用低,净化效果好,易于维护,可连续稳定运行,可不停机检修。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岩,未经王树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97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纸脱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超细纤维皮绳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