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PVC钙锌复合稳定剂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0372.9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7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迪强;李小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乡市贝特尔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K13/02;C08K3/26;C08K5/098;C08K5/07;C08K5/13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 43108 | 代理人: | 颜昌伟 |
地址: | 4114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pvc 复合 稳定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VC稳定剂,特别是一种环保型PVC钙锌复合稳定剂。
背景技术
目前PVC行业中所使用的大量稳定剂,都是含铅、含镉的热稳定剂,其价格低廉,性能优越,是以前PVC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助剂,但其废弃物因含铅含镉会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重大污染、进而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但是如何在PVC制造过程中做到产品脱铅脱镉,而又不丢失原铅,镉稳定剂的优越性能,是摆在每个PVC加工业者面前的难题。美国NCI在80年代就提出DOP有致癌的嫌疑,引出“环境激素”风波,而后又得到欧盟的认可,进而对其进口的儿童玩具加以限制。如何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来应对这些贸易技术壁垒,也正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在国外欧美等发达工业国家,钙锌稳定剂已经成为PVC稳定剂的主体产品,而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工艺技术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PVC中得以大量应用的还是以铅盐为主,而单一的钙锌存在后期稳定性严重不足的特点,普通的脂肪酸锌前期较好,但是后期色由于生成ZnCL2而致使PVC分解加速,导致PVC快速变黑,即所谓的“锌烧”,而普通的脂肪酸钙则后期色较好,前期色较差,将二者复合,则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即ZnCL2可以较多地被脂肪酸钙置换出来,从而又生成脂肪酸锌,所以以此为主体的稳定剂基本可满足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型PVC钙锌复合稳定剂,用于改善普通钙锌稳定剂后期不足的缺陷,通过适当调整锌钙比例,以达到合适的前中后期稳定性,使产品性能完全符合UL62之105℃标准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一种环保型PVC钙锌复合稳定剂,该稳定剂按重量百分比,配方中的脂肪酸锌15-25%,脂肪酸钙20-30%,β-二酮6-15%,水滑石35-50%,双酚A8-15%。
更进一步的,该稳定剂按重量百分比,配方中的脂肪酸锌16.5%,脂肪酸钙25%,β-二酮8%,水滑石41.5%,双酚A8%。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脂肪酸钙,脂肪酸锌碳数为C14-C18的脂肪酸根钙盐和锌盐。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脂肪酸钙锌为直接法生产的脂肪酸钙锌。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水滑石为纳米级产品。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β-二酮,主要是指硬脂酰苯甲酰甲烷(SBM),二苯甲酰甲烷(DBM)。
本发明一种环保型PVC钙锌复合稳定剂,其配方中引入辅助稳定剂如β-二酮,则可以显著减少锌烧提前发生,这是由于β-二酮和ZnCL2可以发生鳌合反应,使其活性明显降低,而水滑石则可以大量的吸收PVC分解放出的HCL,从而使体系的酸度明显降低,即减小了ZnCL2生成的机会,从而提高的PVC老化的中后期老化效果;PVC的热老化反应是链式反应机理,过程中热氧自由基会夺取氢自由基,而双酚A是作为一种主抗氧剂加入的,由于其结构的π电子效应,致使其可提供氢自由基,从而保证了PVC主体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1.利用脂肪酸钙锌的协效稳定作用,辅以辅助热稳定剂,加强吸收HCL及鳌合ZnCL2,增加氢自由基供给,全方位立体保护PVC老化,致使产品综合防热稳定效果远超普通单体钙锌效果。
2.全体系中无铅镉等重金属,完全不含欧盟最新REACH指令中SVHC的物质,符合当今世界新发展潮流,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称取硬脂酸锌20kg,硬脂酸钙30kg,硬脂酰苯甲酰甲烷10kg,水滑石50kg,双酚A10kg,投入到混合机中,捏合均匀,得到PVC环保稳定剂S1。
实施例二:称取硬脂酸锌20kg,硬脂酸钙30kg,二苯甲酰甲烷10kg,水滑石50kg,双酚A10kg,投入到混合机中,捏合均匀,得到PVC环保稳定剂S2。
上述稳定剂配方应用及测试结果如下表:
配方实际应用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乡市贝特尔塑胶有限公司,未经湘乡市贝特尔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03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