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对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1602.3 | 申请日: | 201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5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吴松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9 | 分类号: | G02B7/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对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对焦装置。
背景技术
数字相机或具有拍摄功能之手机上均设有至少一个镜头模组,而该镜头模组的功能为驱动光学镜片或光学镜片组沿着光轴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及/或变焦的功能。
光学镜片组的移动方法之一为音图马达,其由电流流经线圈产生电磁场,电磁场与永久磁铁产生驱动力以使光学镜片组沿着光轴移动。由于此方法可缩小镜头模组的体积,近年来已大量应用在小型相机、手机相机或网络相机中。
采用音图马达驱动对焦或变焦虽然可使得镜头模组的体积减小,惟,由于采用永久磁铁使得镜头模组的质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质量较小的自动对焦装置。
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其用于驱动镜头模组运动实现对焦,所述镜头模组具有光轴,所述自动对焦装置包括:一固定架,其具有中心轴与光轴重合的收容空间,在所述固定架上具有缺口;一可动件,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可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沿平行所述光轴的方向移动,所述可动件具有中心轴平行所述光轴的通孔,在所述可动件上具有所述通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切面;一承载体,其与所述固定架相配合用于收容所述可动件;一导杆,其穿设在所述通孔内,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和承载体上;一压电马达,其固定在所述缺口内并抵接所述切面,所述压电马达具有平行所述光轴的形变量用于驱动所述可动件在所述导杆的引导下运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的可动件在压电马达的形变驱动下沿着导杆运动,由于自动对焦装置不采用质量较大的磁铁,从而亦省略与磁铁相配合使用的线圈,从而使得自动对焦装置质量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自动对焦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自动对焦装置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自动对焦装置 10
固定架 11
第一收容空间 110
缺口 111
第一通孔 112
可动件 12
第二收容空间 120
切面 121
通孔 122
凹槽 123
承载体 13
通光孔 130
盲孔 131
定位柱 132
导杆 14
压电马达 15
固持件 16
吸引杆 17
电路板 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对焦装置10用来驱动镜头模组(图未示)运动以实现对焦操作,自动对焦装置10包括固定架11、可动件12、承载体13、导杆14、压电马达15、固持件16、吸引杆17和电路板18。
电路板18用来给压电马达15提供电能使其工作,当电路板18对压电马达15提供电流时,压电马达15具有机械形变,不同方向的电流具有不同方向的机械形变。
固定架11为具有第一收容空间110的方形结构,第一收容空间110用来收容可动件12,第一收容空间110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之光轴重合。固定架11的一个角具有一个中心轴平行镜头模组光轴之第一通孔112,与具有第一通孔112一角位于对角在线的另一角具有缺口111用以收容固持件16,固持件16用来将压电马达15固定在缺口111内。
当然,第一通孔112和缺口111也可以不设置在对角在线,可以设置通过第一收容空间110的中心轴的直线上。
可动件12活动地设置在第一收容空间110内,可动件12为具有一个中心轴与镜头模组的光轴重合的第二收容空间120的方形结构,第二收容空间120用来收容镜头模组,从而使得镜头模组在可动件12之带动下沿着光轴上下运动以实现对焦操作。
对应固定架11上的第一通孔112,可动件12的一个角上具有平行镜头模组光轴的第二通孔122。可动件12的与具有第二通孔122相对的角上具有一个切面121,切面121上具有长度方向平行镜头模组光轴的第一凹槽123,吸引杆17固定在第一凹槽123内且突出第一凹槽1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16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