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熏蒸发生器的冷凝水回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2054.6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2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永祥 |
主分类号: | A61H33/06 | 分类号: | A61H3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熏蒸 发生器 冷凝 回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熏蒸治疗器具,尤其是一种熏蒸发生器的冷凝水回收结构。
背景技术
中药熏蒸疗法,也称中药蒸煮疗法,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防疾、健身、美容养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中药熏蒸疗法主要是通过热、药双重作用,热量能松弛皮肤、疏通经络,便于药物从人体皮肤渗透入内,在熏蒸同时达到治疗、保健的作用。
目前的中药熏蒸仪器一般都具有一个熏蒸发生器,熏蒸发生器包括发生器壳体以及铰接在壳体侧沿的面盖,中草药与水混合放置在发生器壳体加热产生药物蒸气以供使用。然而在打开面盖更换药材时,药物蒸气会在面盖内凝结成水珠并沿面盖内沿外溢,不仅会沾染治疗者的衣物、污染周边环境,水珠还会储积在发生器壳体的顶沿并慢慢渗透至熏蒸发生器内部,导致工作电路老化、短路,影响熏蒸仪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熏蒸发生器的冷凝水回收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巧妙,无需人为操作便能方便、快速的将产生的冷凝水及时导出,不影响熏蒸发生器的正常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熏蒸发生器的冷凝水回收结构,包括发生器壳体以及铰接在发生器壳体顶部侧沿的面盖,其特征在于:发生器壳体底壁内设有接水盒,发生器壳体侧壁设有纵向的回水通道,回水通道的下端设有延伸至接水盒上方的出水口,在发生器壳体顶沿靠近面盖铰接部位设有回水通道的进水口。
进一步的,发生器壳体底壁上设有容纳接水盒的安装缺口,接水盒通过安装缺口嵌入发生器壳体底壁内。采用嵌入式的安装机构便于接水盒拆装,又不影响熏蒸发生器的外形。
进一步的,安装缺口与接水盒之间设有防止接水盒滑脱的卡接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设于接水盒盒体上的插接片、设于安装缺口内用于容纳插接片的插接槽,插接片上设有卡槽,插接槽内设有与卡槽相互卡接的卡凸。
进一步的,接水盒的盒体上还设有拉手槽。
进一步的,发生器壳体顶沿靠近面盖铰接部位设有内凹的集水槽,回水通道的进水口设置于集水槽的底面上。在发生器壳体顶沿设置集水槽,可更好的收集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发生器壳体顶沿弥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实际使用时,冷凝水是依靠重力作用自动流入接水盒内,无需人为操作;由于冷凝水是药物蒸气凝结而成,水中仍含有中药成分,接水盒接满水后,可以倒回熏蒸发生器内重新加热使用,不仅提高了药物蒸气的利用率,还节省了熏蒸治疗中水的消耗;接水盒拆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不会影响熏蒸发生器的外形及其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接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熏蒸发生器的冷凝水回收结构,包括发生器壳体1以及铰接在发生器壳体1顶部侧沿的面盖2;发生器壳体1底壁内设有接水盒3,发生器壳体1侧壁设有纵向的回水通道11,回水通道11的下端设有延伸至接水盒3上方的出水口111,在发生器壳体1顶沿靠近面盖2铰接部位设有回水通道11的进水口110。接水盒3采用了嵌入式的安装方式,在发生器壳体1底壁上设有容纳接水盒3的安装缺口10,接水盒3通过安装缺口10嵌入发生器壳体1底壁内。为防止接水盒3滑脱,安装缺口10与接水盒3之间设有卡接机构,包括设于接水盒3盒体上的插接片30、设于安装缺口10内用于容纳插接片30的插接槽13,插接片30上设有卡槽32,插接槽13内设有与卡槽32相互卡接的卡凸14;接水盒3的盒体上还设有拉手槽31;发生器壳体1顶沿靠近面盖2铰接部位设有内凹的集水槽12,回水通道11的进水口设置于集水槽12的底面上。在发生器壳体1顶沿设置集水槽12,可更好的收集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在发生器壳体1顶沿弥散。接水盒3接满水后。将水倒回熏蒸发生器内重新加热使用,提高药物蒸气的利用率,还节省了熏蒸治疗中水的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永祥,未经刘永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0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