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触屏手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2232.5 | 申请日: | 201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9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谭鲁;王希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M1/02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 44266 | 代理人: | 陈琳 |
地址: | 51805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触屏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触屏手机的不断发展,物理按键的使用在逐渐减少,但是触屏操作,在游戏操作方面和按键操作相比有很大的劣势,因为触屏无法做到多按控制和精确控制,并且响应的时间要比按键手机要慢很多,因此,对游戏的操控性较弱,特别是对于动作类需要快速反应的游戏。
目前,触屏手机的触控操作区域一般设置在手机的底部,会占用触摸屏幕不少显示区域,难以达到预计的游戏效果。还有些触控操作区域设置在在屏幕中间,会遮挡视线,更不利于游戏的操作。
在现有技术中,触屏手机游戏操控的一种方式为,将游戏的控制简化或弱化,不能实现比较大型游戏的操作。另一种方式为,在游戏画面的左右下半区域内,使用半透明式虚拟按钮实现操控,这样的操控会不仅会占有画面区域,而且在小屏手机中也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触屏手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在所述触屏手机的触摸屏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右触控区,用于实现对手机的触控操作。
更具体的,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触屏手机,所述的触控区的触控操作包括上下滑动、点击和长按。
更具体的,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在所述的触控区内:
T1、将在左右触控区同时向上滑动的操作定义为向上的动作;
T2、将在左右触控区同时向下滑动的操作定义为向下的动作;
T3、将在左触控区向上滑动,右触控区向下滑动的操作定义为向右的动作;
T4、将在左触控区向下滑动,右触控区向上的滑动操作定义为向左的动作;
T5、将在左触控区点击的操作定义为动作A;
T6、将在右触控区点击的操作定义为动作B;
T7、将在左触控区长按的操作定义为动作A连续;
T8、将在右触控区长按的操作定义为动作B连续;
T9、将在左右触控区同时点击的操作定义为动作C;
T10、将在左右触控区同时长按的操作定义为动作C连续。
更具体的,以上所述的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在所述的左右触控区内进行编码,设置数量级别,进行精确操作。
实施本发明的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方案的触控操作,有效利用了触屏左右两侧的区域作为触控区,使触屏的显示效果更佳,在操控性要求较高的游戏中有很好的表现。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实施例的操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的左右触控区同时向上滑动的操作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的左右触控区同时向下滑动的操作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在左触控区向上滑动,右触控区向下滑动的操作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实施例的在左触控区向下滑动,右触控区向上的滑动操作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实施例的在左触控区点击的操作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的在右触控区点击的操作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的在左触控区长按的操作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在右触控区长按的操作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实施例的在左右触控区同时点击的操作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实施例的在左右触控区同时长按的操作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的模拟赛车游戏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的左右触控区分别标识编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种新型触屏手机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触屏手机的触摸屏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右触控区,用于实现对手机的触控操作。所述的触屏手机包括竖屏手机和横屏手机。
如图3所示,所述的触控区的触控操作包括上下滑动、点击和长按。在所述的触控区内:
T1、如图4所示,将在左右触控区同时向上滑动的操作定义为向上的动作;
T2、如图5所示,将在左右触控区同时向下滑动的操作定义为向下的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脑过热报警器
- 下一篇:等速万向节驱动轴总成的中心孔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