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传送网路由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2377.5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7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毓锋;冯伟;张志锋;金伟;吴钦雄;刘跃江;魏峰;陈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2 | 分类号: | H04L12/42;H04L12/5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5101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神经网络 模型 优化 传送 网路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传送网路由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传送网作为通信信号的底层传输网络,是通信网络的基础。随着多业务融合的发展,传送网上承载了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IP业务以及各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传送网的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各种传送网技术层出不穷,如PDH(准同步数字系列)、SDH(同步数字体系)、WDM(波分复用)、PTN(分组传送网)分组传送网等,虽然这些技术也提供了各种基于OSI(开放式系统互联)第二层和第三层的网络保护方案,如基于数据链路层有线性组网中的1+1保护倒换、1∶1保护倒换、1∶N保护倒换,环形组网中的通道/光通道保护、复用段保护,基于网络层有LSP(分层服务提供商)路由保护切换技术、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快速重路由技术等,但由于在物理层都必须通过光缆承载,往往受限于光缆和现实世界中光缆的载体-管道杆路的布放,导致上层的保护方案失效,造成各种网络安全隐患。
由于光缆物理路由隐患导致上层保护方案失效的典型例子就是在SDH/WDM环网中,环节点两个方向的光纤在同一根光缆中承载,或环节点两个光纤所在的光缆在同一根管道中承载,导致形成同路由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传送网路由的方法及装置,可有效防止传送网中同路由隐患。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传送网路由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将传送网转换为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支持的传送网的路由图;
步骤2、进行同路由分析,对所述传送网的路由图中存在的同路由链路进行链路替换;
步骤3、链路替换完成后,在得到的所述传送网的路由图上,计算出优化处理后的传送网路由。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通过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计算出优化处理后的传送网路由。
优选的,所述优化处理后的传送网路由为传输路径最短的传送网路由或者为负载均衡的传送网路由。
优选的,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将所述传送网进行模型分层,得到传送网网络模型;
根据所述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将所述传送网网络模型转换为传送网的路由图。
优选的,所述传送网网络模型包括:传输通道层、光纤/光路层、光缆层和管道杆路层。
优选的,所述进行同路由分析的步骤具体为:
提取所述传输通道层到所述光缆层的纵向关系,所述纵向关系包括:传输通道到光路的关系、光路到光纤的关系和光纤到光缆的关系;
关系提取后,形成传输通道——光路——光缆的二维描述;
在所述二维描述中,判断同环的不同光路是否经过相同光缆,如果是,则形成光缆同路由。
优选的,所述进行同路由分析的步骤具体为:
提取所述传输通道层到所述管道杆路层的纵向关系,所述纵向关系包括:传输通道到光路的关系、光路到光纤的关系、光纤到光缆的关系和光缆到管道杆路的关系;
关系提取后,形成传输通道——光路——光缆——管道杆路的二维描述;
判断同环的不同光路下的光缆是否经过了相同的管道杆路,如果是,则形成管道杆路同路由。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判断出存在同路由时,将同路由的隐患信息根据传送网网络模型进行分级;
根据各级设备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将所述同路由的隐患信息以联动的方式进行展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传送网路由的装置,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将传送网转换为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支持的传送网的路由图;
同路由分析模块,用于进行同路由分析,对所述传送网的路由图中存在的同路由链路进行链路替换;
优化处理模块,用于在链路替换完成后,在得到的所述传送网的路由图上,计算出优化处理后的传送网路由。
优选的,所述转换模块包括:
分层单元,用于将所述传送网进行模型分层,得到传送网网络模型;
转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将所述传送网网络模型转换为传送网的路由图。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利用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进行安全优化,解决在安全优化过程中有可能造成二次同路由的隐患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3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