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工触头微电阻的测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2536.1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5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忠典;李冬青;朱世良;梅冬胜;邱建明;汤有良;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7/08 | 分类号: | G01R27/0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工 触头微 电阻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工触头电阻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低压电器电工触头的焊接普遍存在电气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而作为核心检验标准的待测工件电阻大约在微欧甚至小于1个微欧的数量级。由于存在各个界面接触电阻,导致其未消除的接触电阻已经远远大于待测工件电阻,因此,现有的电阻测量方法如电桥法,其测量精度低、稳定性差低,难以满足指定的要求。并且,现有方法在低压电器焊接设备上很难操作,无法运用于现场的工业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电工触头电阻的测量方法由于各界面的接触电阻较大导致其测量精度低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电工触头微电阻的测量方法。
一种电工触头微电阻的测量方法,它由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将电工触头作为待测工件,将所述待测工件水平固定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
步骤二、向待测工件施加方向为竖直向下、大小为2KN~6KN的压力;
步骤三、在压力稳定后,通过正电极和负电极向待测工件通入3000A~6000A的加热电流并持续10ms~100ms后停止通电;
步骤四、将所述待测工件冷却2s~5s;
步骤五、通过正电极和负电极向待测工件通入5000A~10000A的电流,并测量待测工件两端的电压值和通入待测工件的电流值;
步骤六、根据步骤五获得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计算获得待测工件的电阻值。
待测工件与正电极的接触面、待测量工件与负电极的接触面之间均固定有一个高度为0.1mm的银垫片。
步骤五中测量待测工件两端的电压值是通过电压测量电路实现的。
步骤五中所述测量通入待测工件的电流值是通过罗氏线圈电流传感器实现的。
步骤五通过正电极和负电极向待测工件通入5000A~10000A的电流是由中频逆变电源或交流电源提供的。
本发明通过向电工触头施加较大的压力以及在测量之前对电工触头进行预热的方法,使电极和触头的接触状况更加良好,最大程度上消除了界面接触电阻,从而提高了使测量精确,本发明的测量精度较高,并且能够非常方便地应用于现场测量过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测量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电工触头微电阻的测量方法,它由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将电工触头作为待测工件3,将所述待测工件3水平固定在正电极1和负电极2之间;
步骤二、向待测工件3施加方向为竖直向下、大小为2KN~6KN的压力;
步骤三、在压力稳定后,通过正电极1和负电极2向待测工件3通入3000A~6000A的加热电流并持续10ms~100ms后停止通电;
步骤四、将所述待测工件3冷却2s~5s;
步骤五、通过正电极1和负电极2向待测工件3通入5000A~10000A的电流,并测量待测工件3两端的电压值和通入待测工件3的电流值;
步骤六、根据步骤五获得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计算获得待测工件3的电阻值。
待测工件3与正电极1的接触面、待测工件3与负电极2的接触面之间均固定有一个高度为0.1mm的银垫片6。
步骤五中测量待测工件3两端的电压值是通过电压测量电路4实现的。
步骤五中所述测量通入待测工件3的电流值是通过罗氏线圈电流传感器5实现的。
步骤五通过正电极1和负电极2向待测工件3通入5000A~10000A的电流是由中频逆变电源提供的。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中频逆变电源能够实现对电流大小和时间的精确控制。
工作原理:结合图1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中标记1为正电极、2为负电极、3是待测工件、4为电压测量电路、5为电流互感器、6是高度为0.1mm的银垫片、F为施加的压力。本发明在通电测量之前,首先施加向待测量工作施加一个压力,待到压力稳定下来以后再使待测工件通过一个较小的预热电流,这样可以借助电极压力以及电流的产热使电极和触头的接触状况更加良好,完全消除界面接触电阻对待测工件的电阻的影响。由于预热电流产生的热量致使触头和电极温度的上升,这样会导致触头的电阻值变大,因此需要在保持压力的条件下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5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