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差速器的无级变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3302.9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5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何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明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76 | 分类号: | F16H3/76;F16H57/02;F16H57/08;F16H47/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梁永宏 |
地址: | 523002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差速器 无级 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带有差速器的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变速器按照变速方式主要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按照变速级数可分为有级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
传统的手动变速器早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变速传动机构,手动变速器一般都需要配合离合器一起使用,在变速传动机构的运行中,需要对离合器进行切断和结合操作才能实现变速器的变速操作,例如在汽车的换挡过程中,驾驶员切断和结合离合器的时机与挂档的动作配合不好,容易导致发动机熄火,或者挂档不稳,造成离合器的严重磨损。
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发动机负荷和车速情况自动变换传动比,使汽车获得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并减少发动机的排放污染。
以汽车的变速箱为例,现有技术的自动变速机构是根据汽车速度,发动机转速、动力负荷等因素自动进行升降档位,不需由驾驶者操作离合器换挡,自动变速器比手动变速器复杂很多,有很多方面不相同,但很大的区别在于控制方面。手动变速器由驾驶员操纵档位,加档或减档由人工操作,而自动变速器是由机器自动控制档位,变换档位是由液压控制装置进行的。液压控制装置根据节气门(油门)开度和变速器输出轴送来的信号控制升降档。根据节气门开度变化,液压控制装置中的调节阀产生与加速踏板下量成正比的液压,该液压作为节气门开度信号加到液压控制装置;另外有装配在输出轴上的速控液压阀可产生与转速(车速)成正比的液压,作为车速信号加到液压控制装置。因此,就有节气门开度信号和车速信号,液压控制装置根据这两个信号自动调节变速器油量(档位),从而控制换挡时机。在汽车驾驶中驾驶员踏下加速踏板(油门踏板),控制节气门开度就能自动控制变速器内的液压控制装置,液压控制装置会利用液力去控制行星齿轮系统的离合器和制动器,以改变行星齿轮的传动状态,如果是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就要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电磁阀。电控单元借助电磁阀控制自动变速器工作过程。ECU输入电路接受传感器和其他装置输入的信号,对信号进行过滤处理和放大,然后转换成电信号驱动被控的电磁阀的工作。然而,此种结构体积大、机构复杂、重量重、维修费用高而导致该类变速器的缺陷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廉,并可根据实际工作状况自动调节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转速比的带有差速器的无级变速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带有差速器的无级变速器,包括输入轴、变速机构及输出轴,输入轴及输出轴均与变速机构连接,所述变速机构包括主动轮、设置于主动轮的行星锥齿轮、分别设置于行星锥齿轮两侧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行星锥齿轮分别与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输出轴与第一锥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的旁侧设置有偶合器,该偶合器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主动轴与第二锥齿轮连接,从动轴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轴开设有轴孔,从动轴穿过该轴孔;所述输入轴与主动轮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主动轮径向设置有行星锥齿轮轴,行星锥齿轮活动套接于该行星锥齿轮轴。
其中,所述主动轮开设有空腔,行星锥齿轮轴的数目为四个,四个行星锥齿轮轴的一端嵌设于所述空腔,所述行星锥齿轮的数目为四个,四个行星锥齿轮分别套接于四个行星锥齿轮轴。
其中,所述主动轮开设有空腔,行星锥齿轮轴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行星锥齿轮轴的一端嵌设于所述空腔,所述行星锥齿轮的数目为两个,两个行星锥齿轮分别套接于两个行星锥齿轮轴。
其中,所述偶合器包括第一偶合轮和第二偶合轮,第一偶合轮与所述主动轴连接,第二偶合轮与所述从动轴连接。
其中,所述偶合器为磁力偶合器或液力偶合器。
其中,所述主动轮的圆周外壁设有轮齿,输入轴设置有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与主动轮为齿轮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齿轮传动连接为斜齿齿轮传动连接或直齿齿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输出轴与第一锥齿轮为花键联接或平键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明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明慧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33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淀粉状蛋白β抗体在眼病中的用途
- 下一篇:光学检测设备和检测部件表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