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锡钛硅分子筛催化环烷烃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23657.8 申请日: 2010-10-29
公开(公告)号: CN102452895A 公开(公告)日: 2012-05-16
发明(设计)人: 朱斌;林民;夏长久;龙立华;邹飞艳;舒兴田;汝迎春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C07C27/16 分类号: C07C27/16;C07D309/30;C07D313/04;C07C51/31;C07C59/01;C07C55/14;C07C55/12;B01J29/89
代理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王景朝;庞立志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含锡钛硅 分子筛 催化 环烷烃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环烷烃的催化方法,更进一步说是关于一种环烷烃经双氧水氧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ε-己内酯具有黏度低、易加工、VOC含量低等优点,在生产聚己内酯、ε-己内酰胺、树脂改性剂、水性聚氨酯涂料、浇注弹性体、热熔胶粘剂、弹性体等工艺过程中用作低聚物和变性剂,可提高韧性、低温特性和反应性等功能性;在涂料方面,用作汽车底漆、表面涂层和各种建材用的溶剂和乳胶涂料等的改性剂,可以提高涂膜的韧性、改善低温特性、反应性、提高交联密度;在粘合剂方面,可以用来改良热熔胶及溶剂型粘合剂的粘合特性;在树脂改性方面,可以用来改善柔软性、流动性、低温耐冲击性、成型性等。此外,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原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渗药性等性能,因而在生物医学工程、一次性可降解塑料餐具、地膜材料、高附加值包装材料中获得广泛应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ε-己内酯将受到国内外更广泛关注,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ε-己内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在实验室里成功合成。ε-己内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Baeyer-Villiger氧化法、1,6-己二醇催化脱氢法和6-羟基己酸分子内缩合法等。从原料、装置和反应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Baeyer-Villiger氧化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过氧酸类氧化剂亦有较大的缺点:(1)反应完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羧酸(盐)废物,对环境影响较大,回收或处理难度较大;(2)反应产品分离、提纯比较困难、选择性低,原子经济性较差,不符合绿色化学基本原则;(3)有机过氧酸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浓度的双氧水,性质不稳定、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输、储存和操作过程中危险性较大,因而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与过氧酸相比,H2O2的应用前景最为广阔,因其易于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和环境友好,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Bhaumik等(Bhaumik,P.Kumar and R.Kumar,Catal.Lett.40(1996),pp.4750.)研究了以TS-1为催化剂的环己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三相反应体系(酮+H2O2/H2O+催化剂),并考察了有无乙氰作为溶剂的影响。Bhaumik等发现在三相反应体系中如果加入少量H2SO4会得到更高的转化率。

Corma等(Corma,L.T.Nemeth,M.Renz,et al.Nature 412(2001),pp.421-423)报道了在56℃下以Sn-β分子筛催化剂氧化环己酮与35%H2O2水溶液得到相应的内酯,内酯的选择性非常高,而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经过四次反应循环,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CN101307045A中公开了一种由环己酮催化氧化制备ε-己内酯的方法,该方法中,所说的催化剂为按重量计50~100%的氧化锌与0~50%的其它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溶剂为腈类,氧化剂为氧化氢或过氧乙酸。

CN101186601A披露了以一定量的纳米片状镁基化合物为催化剂,以一定比例的苯甲腈和1,4-二氧六环混合液为溶剂,在特定反应温度下,催化氧化环酮合成内酯化合物的方法。但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此类反应存在固有缺陷,如催化效率较低、反应转换频数(TON)较小等,难于解决,而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羟基酸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6-羟基己酸为例,它在有机合成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制备6-醛基己酸、ε-己内酯、己二酸等,其衍生物6-羟基己酸乙酯等是常用的有机化工中间体。美国专利USP2008306153介绍了一种在CH2Cl2溶剂中,以PCC(氯铬酸吡啶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为氧化剂在37℃条件下,6-羟基己酸氧化为6-醛基己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3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