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源农药粉剂及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4831.0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6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瑞华;杨锋;段晓宏;卫桃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18 | 分类号: | A01N65/18;A01N25/12;A01P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 |
地址: | 43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农药 粉剂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源农药粉剂及用途,具体涉及一种以油桐种籽榨油后所剩的副产品桐粕为原料,在无排放工艺条件下直接转化生产的一种植物源农药粉剂,以及桐粕在制备植物源农药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油桐,拉丁名为vemicia fordii(Hemsl)Airy-shaw,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 Lour.),为中亚热带落叶乔术,原产于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著名的经济植物之一。其主要产品是桐油,为最佳干性油之一,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据统计,目前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直接或间接使用桐油的产品达1000种以上,且随着各种工业的日益发展,桐油的用途也将更为广泛。近年来,由于能源日趋紧张,桐油作为生物质柴油原料,近年得到迅猛发展,如武汉凯迪电力有限公司投资百亿与多地方共同兴建生物质能源基地,而基地主要种植品种就是桐油。桐饼(粕)则主要来源于油桐籽经榨取桐油后所剩余的副产品。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油桐籽市场需求量较大,国内消耗量为101万吨,若以每100kg油桐籽可生产桐饼(粕)60Kg计,我国大约产生不低于60万吨的桐籽饼。我国桐粕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有着现实的意义。
经榨取桐油后的桐粕除含有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外,还含有特殊有毒成分。一股认为,桐粕毒素的有毒成分为皂角甙、清蛋白、12-O-棕榈酰基-13-O-乙酰基-16-羟基佛波醇(12-O-palmitoyl-13-O-acetyl-16-hydroxyphorbol)、13-O-乙酰基-16-羟基佛波醇(13-O-acetyl-16-hydroxyphorbol)、12-O-棕榈酰基-4-去氧-4β-16-羟基佛波醇-13-乙酸酯(12-O-palmitoyl-4-deoxy-4β-16-hydroxyphorbol-13-acetate)、α,β-桐酸(α,β-eleo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oic acid)等。根据目前的研究程度,以上有毒成分还不易被大规模、低成本地完全脱除。因此,桐粕作为饲料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桐粕可以直接作为肥料利用,但是这种做法不能充分发挥桐粕中所含毒素的作用,附加值不高。另外,由于上述两种原因的存在,导致目前大量的桐粕被粗放利用或者干脆被抛弃。桐粕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若加以转化、分离制成植物源农药,对于进一步开发桐粕附加税价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益等各方面具有深刻意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将桐粕中的有毒成分转化农药的文献报道,尤其没有大规模、低成本地将桐粕中的有毒成分转化农药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源农药粉剂及其用途,尤其提供一种以油桐种籽榨油后所剩的副产品桐粕为原料,在无排放工艺条件下直接转化生产的一种植物源农药粉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摸索,最终获得了一种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生产的植物源农药粉剂。一种植物源农药粉剂,其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桐粕粉碎成60目以下的粉末,用1.5~2.0倍量、pH值为8.5~10.5的NaOH溶液,在35~60℃下浸泡48~72小时,每小时充分搅拌一次;
(2)不断搅拌下,用10%的稀盐酸溶液调pH值至4.5~6.0;
(3)不断搅拌下,以桐粕的重量计,依次加入2000U/ml液态酸性淀粉酶0.1~0.5‰、食品级CaCl2.2H2O 20~100ppm、10000U/ml液态酸性纤维素酶0.5~1.5‰、50000U/ml液态酸性蛋白酶0.1~0.5‰,维持温度35~60℃下,并每小时充分搅拌一次,反应5~8天;
(4)升温至80~100℃,维持一小时后,减压蒸馏,去除水份,进一步减压烘干,粉碎至300目以上。
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水稻螟虫等鳞翅目害虫是蔬菜、棉花、水稻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它们发生程度重,危害极大。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这些害虫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称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同时,为控制其危害,农民不得不频繁施药,这不但造成农民负担加重,还家具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生态的破坏。因此,急需高效、环境相容性好、能克服或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农药新产品。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桐粕的工业新用途,具体为,桐粕在制备植物源农药中的用途。
优选地,所述植物源农药为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农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植物源农药为防治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水稻螟虫的农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4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