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救生装置的触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5794.5 | 申请日: | 201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3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 |
主分类号: | B63C9/18 | 分类号: | B63C9/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季萍 |
地址: | 212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生 装置 触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发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救生装置的触发机构,属于水上救生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水上救生装备为投射式救生装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动力装置或人力将充气式救生圈投射到落水者附近水域,然后通过触发机构实现救生圈的充气,并为落水者提供浮力。
传统的触发机构,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一通气室,通气室外侧各形成一朝气螺孔与出气螺孔,以分别衔接充气钢瓶及救生气囊,并于另一侧设有一可于通气室内前后位移的驱动杆,驱动杆穿入侧设有一弹簧及一顶针,该顶针与进气螺孔相对,并于壳体上方对应驱动杆处轴上设有一拉杆,以供于拉持拉杆时,可藉其凸面顶持驱动杆朝通气室内侧推进,以令该顶针刺破充气钢瓶,从而实现对救生气囊的充气,该结构的充气装置,由于是通过人手操作,当受溺者在紧张状态下,通过手工操作将救生气囊及时充气比较困难,因此,使用不方便,且安全性较差。
近来,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触发机构,该触发机构的专利名称为“遇水自动触发的充气装置”,专利号为“ZL02241619.6”,该充气装置主要是于驱动组件内设有一制动座,该制动座包括一推杆,其伸入端中环适当处形成一斜扣环面,使之顶持于由两具对应凹面套杆贴合后所形成的密闭开口,其向外端是由多个凸块而形成一环面、以供一压缩弹簧夹置于该环面上端后,而该两套杆两侧的端面是各由水溶性纤维线体加以绑固,当水进入充气装置时,水溶性纤维体溶解,推杆推动顶针将气瓶戳穿,从而对救生装置进行充气。这类触发装置的缺点是,戳穿气瓶所需的力很大,水溶性纤维线体必须承受该力。若水溶性纤维线体长时间受到这样大的力,则该水溶性纤维线体容易被断开,从而造成触发装置的误动作,使救生装置错误充气。
此外,由于此种触发机构需要在装置落水之后才能触发,装置在落水之前仍是未充气的实体状态,可能会在落水的瞬间击伤落水者,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救生装置的触发机构,该触发机构可以在自动或者遥控的情况下,在装置落水之前的适当时机通过较小的力启动较大的力,戳穿气瓶的封口实现充气,保证落水人员的安全。此外,即使在自动或者遥控装置失灵的情况下,本触发机构也能够在装置遇水后实现自动充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救生装置的触发机构,包括壳体、驱动组件及牵引绳,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推杆、回转杆、顶针、钩杆,所述回转杆与分别所述顶针及所述推杆呈Π形分布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推杆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针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回转杆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针一端顶在气瓶上,另一端与顶靠在所述回转杆的侧面上;所述推杆的一端设有主弹簧,所述主弹簧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推杆的一端顶压在所述主弹簧一端,另一端顶靠在所述回转杆的侧面上;所述钩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钩杆的短边一端设有钩端,钩在所述推杆的凹槽内;所述钩杆的长边一端设有铰链,所述铰链与所述钩杆相垂直,所述铰链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钩杆及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利用销柱连接,所述铰链的外侧设有助力弹簧,所述助力弹簧与所述铰链相平行,所述助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钩杆的长边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在内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铰链的中间转轴处。
上述一种救生装置的触发机构,其中,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电磁铁、电源、控制模块;所述电磁铁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相连,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电磁铁的触头与所述牵引绳固定连接。
上述一种救生装置的触发机构,其中,包括第二控制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座体、触发杆、水溶片、弹簧片,所述座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触发杆通过座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触发杆一端位于所述铰链侧边,并与所述铰链相垂直;另一端穿过所述座体,支撑在所述座体上;所述弹簧片固定设置在所述触发杆一端,所述弹簧片与所述触发杆相垂直;所述水溶片设置在所述弹簧片与所述触发杆之间,所述水溶片两侧分别顶压在所述座体的侧面与所述弹簧片的侧面上。
本发明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57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地弹簧
- 下一篇:基于进口颗粒调控的旋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