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辐向永磁直线电机式电磁气门驱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6680.2 | 申请日: | 201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2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唐明龙;陈益广;张宝欢;李小年;张洁;张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蹊径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9/02 | 分类号: | F01L9/02;F01L1/24;H02P6/08;H02P6/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直线 电机 电磁 气门 驱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气门驱动系统,尤其采用双弹簧结构,动磁式直线电机、并联式永磁保持式电磁气门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发动机气门驱动以各种凸轮驱动为主,气门开闭取决于凸轮形状,难以实现气门随工况调整升程和相位角,尤其是汽油发动机在低负荷时,为了降低进气量,节气门开度很小,节流损失很大,出现了多凸轮的气门驱动机械,但也仅能进行少量调整,人们提出了电磁气门驱动,使气门相位角可调,采用调整进气电磁气门系统相位角的方式,来调整进气量的方法,可取消节气门,消除节流损失,但电磁铁具有两个方面的缺点,(1)电磁铁在气隙较大时,产生相同的吸力需较大电流;(2)气门保持打开或关闭状态时要消耗电能。常规单弹簧结构电磁气门驱动中的弹簧使气门为常闭状态,用电磁铁吸力克服弹簧力打开,由于要保证频率,弹簧有较高强度,整个行程中均需要很大电流,电磁气门驱动功率需求较高,据有关资料介绍功率需求达到5KW左右,因此不具实用价值。为此提出了双弹簧结构的电磁驱动系统,它是将两个压缩弹簧对置并与气门杆或衔铁相连,在平衡位置气门处于半开状态,气门、衔铁、弹簧为一振动体系,气门及衔铁偏离平衡位置后,体系会振动,依靠振动实现气门的开闭;同时设置两个电磁铁,电磁铁的吸力补充系统能量损失,并依靠电磁力使气门在适当时间内保持关闭或吸合,双弹簧电磁气门驱动系统,功率大幅降低,但电磁铁的以上两个缺点仍然存在,同时电磁铁吸合时,吸力较大,容易造成气门碰气门座或衔铁碰电磁铁的问题,要求补充能量适当,最好对电流进行闭环控制,控制落座速度,为了提高效率,能量补充最好在衔铁与电磁铁较近时进行,但补充时间短,补充能量控制难度大,二者难以兼顾,同时气门保持还需较高能量,据介绍,该系统单个气门的功率也达到100W以上,常规16气门发动机,功率需求达到1~2KW,功率需求还是较高,本申请是在“幅(应为辐)向永磁直线电机式电磁气门驱动系统”(申请号201010162840.X)的基础上提出的专利,保留主要思想,增加部份新方案,减少部份联合不紧密,不实用方案,修正补充了权利要求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采用单极辐向永磁直线电机解决高效能量补充;采用放射性硅钢片为主体的导磁材料,解决铁损问题;采用并联式永磁回路实现永磁吸合式保持,同时保证直线电机的较高的工作磁感应强度;采用液压调整吸合间隙;采用直线电机式速度传感器、电感式位移式计算的方法测量位移和速度,控制衔铁落座速度。
1.衔铁与单极辐向永磁体复合动子的直线电机
为了解决电磁铁在吸程较远时效率低的问题,本方案设计了直线电机与电磁铁相结合的方案,充分利用电磁铁在近距时吸力(斥力)大,效率高,直线电机在运动速度高时,效率高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技术实现直线电机功能。
(1)衔铁与单极辐向永磁直线电机动子复合机构
在双弹簧气门驱动的衔铁上固定两个永磁铁环(内外各为一极),在电磁铁的内铁心与线圈或外铁心线圈之间留出间隙,永磁铁环可在上述间隙中运动,构成了两个动子相连的直线电机。
(2)导磁体与线圈交替结构
单极辐向永磁直线电机动子中的磁场要辐向穿过线圈,为了保证足够电磁力和较低电阻,要求线圈有较大的厚度,常规多层密绕电磁铁线圈无专门磁路,造成气隙很大,直线电机工作磁场难以提高,本方案设计了一层线圈与一层导磁体的交替结构,形成类似普通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齿槽结构,大幅度降低气隙厚度,同时降低了磁体体积,为了便于高效加工,设计了两种结构,①采用多层线圈对齐绕制,首尾相接,并在各圈之间加导磁环结构。②采用一扁导线与一硅钢带叠置立绕方式制成,形成同向的螺旋立绕导线与螺旋立绕硅钢叠置结构,第②种结构由于硅钢片中无电流,电位相等,相邻导线与硅钢片之间电压最高达到线圈两端电压,需增加导线与硅钢片的绝缘厚度,为了解决此问题,采用将硅钢带与线圈并联技术,使硅钢带与线圈电位变化,相邻导线与硅钢片之间电压大幅降低。可采用硅钢带两端与导线两端相短接的方法,或者将扁导线与硅钢带在不绝缘下叠合,再在双层结构体覆绝缘材料,最后绕制成线圈,使相邻导线与硅钢片电位相等,可降低线圈间的绝缘厚度。由于从永磁环的出发的磁场为辐向,磁路中宏观截面积随半径减小而减小,为了让在整个磁路中磁感应强度均衡,充分利用导磁材料,设计导磁体的内外厚度与内外周长(或直径)成反比,为内厚外薄的截面,使导磁部份的截面积相对稳定,为了使线圈叠置后内外厚度一致,扁导线为内薄外厚,补偿导磁体厚度变化。
(3)导磁线圈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蹊径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蹊径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66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