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水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6981.5 | 申请日: | 201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3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百时得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9/06 | 分类号: | F04B4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4122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泵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水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集中供热和供冷、校园供热和供冷系统甚至小型锅炉系统中,混水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在中央和/或区域供冷系统中,要求回水温度高于最低温度值,这可提高冷却装置的工作效率,减少泵能耗,避免终端用户的成本损失。在中央和/或区域供热系统中,要求终端用户的供水温度低于一定的值。对于一些小型锅炉系统,要求采用最低回水温度,以防止锅炉表面出现冷凝。为满足这些要求,人们已开发出并实施了一些工程系统和方法。
最常见的系统和方法是在供水和回水管上安装上两个自动阀、带或不带变频器的循环泵和连接在循环泵入口处和回水管自动阀后的旁通管。为了使回水能返回到供水管,供水管上的自动阀必须消耗掉中央系统提供的压差。因此,循环泵必须提供建筑物回路中水循环所需的全部能量,这将会导致大量的能量浪费。
理想状态下,供热或供冷系统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已有正压差。但是,目前尚未有能提供此类解决方案的方法或系统。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混水系统及其控制系统,并能充分利用区域系统提供的压差,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混水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1.区域系统压差利用不充分,循环泵不节能;2.区域供水和回水的温度利用不充分;3.供水和回水温度控制不灵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混水泵系统,包括进水管、回水管、控制阀、循环泵单元、第一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子回路或者终端用户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回水管连接,所述控制阀安装在所述进水管或回水管,所述循环泵单元安装在进水管,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进水管或回水管,所述压力传感器两端分别设置在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调节循环泵单元流量大小的循环泵控制模块,还包括混水泵单元,所述混水泵单元包括变频器、与所述变频器连接的混水泵、与所述混水泵串联的混水止回阀,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阀门模块和混水泵控制模块,所述混水单元的出水侧与所述进水管相连,进水侧与所述回水管相连,所述阀门模块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值与设定压力值的比较结果,调节控制阀的开启度;所述混水泵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数值与设定温度值的比较结果,调节所述混水泵的流量。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混水单元的出水侧与循环泵单元的进水侧相连。
如果设置在所述进水管的温度传感器的数值低于设定温度值,则通过混水泵模块降低所述混水泵的流量,如果设置在所述进水管的温度传感器的数值高于设定温度值,则通过混水泵提高所述混水泵的流量。
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没有安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所述进水管或回水管上,若设置在所述回水管的温度传感器的数值低于设定温度值,则通过混水泵模块提高所述混水泵的流量,若高于设定温度值,则通过混水泵模块降低所述混水泵的流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采用了对所述的混水泵系统进行控制的混水泵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值与所述设定温度值的比较结果,调节或维持所述混水泵的流量;
B.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值与所述设定压力值的比较结果,调节或维持所述控制阀的开启度或所述循环泵的流量大小。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步骤B还包括:
B-1.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值大于所述设定压力值,则降低所述循环泵的泵流量;
B-2.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值大于所述设定压力值且所述循环泵的流量为零,则降低所述控制阀的开启度;
B-3.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值小于所述设定压力值,则提高控制阀的开启度;
B-4.若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值低于所述设定压力值且所述控制阀处于最大开启度,此时,则提高所述循环泵的泵流量。
所述步骤A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百时得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百时得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69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