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7013.6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4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曲思健;商铁成;裴贤丰;王彬;张飏;赵奇;孙会青;鲁励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10C1/20 | 分类号: | C10C1/20;C10C1/02;C10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孟丽娟 |
地址: | 10001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热 煤焦油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先提酚后蒸馏的低温热解煤焦油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热解温度的不同可把煤焦油分为低温煤焦油和高温煤焦油,随着我国储量丰富的低阶煤的大量开发,低温煤焦油的合理分离加工成为热解煤焦油领域的重要课题。
低温煤焦油由于热解温度低且有少量经过二次热解,其组成特性及加工方法与高温煤焦油有明显区别,其酚类化合物和饱和烃含量也高于高温煤焦油,而沥青质含量明显低于高温煤焦油。如果使用热解高温煤焦油的加工工艺对低温煤焦油进行加工,不但会产生设备严重腐蚀等问题,还会因为低温煤焦油的密度与水接近易与水形成悬浮液滴或乳化油,油质密度愈大含水愈多,则更难以进行油水分离。到目前为止,其加工方法中较为成熟的仅是加氢精制工艺,但此工艺有很大的局限性,要求生产规模较大,加工成本较高。
早期的低温热解煤焦油的方法主要采用离心分离法、常减压蒸馏法、溶剂稀释沉淀法和蒸馏焦化法等加工方法,由于低温煤焦油中含有大量的酚(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约占总重量的35%,),而现有的这些方法都不能将酚提取出来,导致目前含有很多珍贵化合物(如酚类化合物等)的低温煤焦油仅作为一种低价、甚至廉价的液体燃料在市场上销售,这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极大浪费。因此急需一种针对低温煤焦油组成特性从而有效热解低温煤焦油的加工工艺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并用于进行实际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的加工方法,具有对酚的提取率较高、脱水率较高、加工成本低廉的特点。
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的加工方法,包括:
将待热解低温煤焦油进行加压静置,加入破乳剂后通过轻油循环形成共沸水并进行脱水;
将脱水后的低温煤焦油通过碱洗提取出粗酚盐;
将提取的粗酚盐通过油水混合气进行净化,再通过二氧化碳分解获得粗粉;
将获得的粗酚进行脱水和脱渣后再进行精馏获得热解煤焦油的相应酚类产品。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先提酚后真留的加工方法,可使低温热解煤焦油的酚提取率达到95%以上,还能够解决油水难分离的问题,使加工后的脱水率达到0.5%~1%,并且还是一种成本低廉的、合理利用低温煤焦油资源的加工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低温热解煤焦油的加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低温热解煤焦油的加工方法,主要由加工前预处理、碱提取、粗酚盐净化、粗酚精制、碱提取后剩余部分加工处理等五部分组成,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该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1,将待热解低温煤焦油通过超级离心机进行脱渣。
为了获得更高的粗酚盐提取率,可以首先对待热解低温煤焦油进行预脱渣处理,具体可以采用高速离心机将粗渣脱出,获得预脱渣的待热解低温煤焦油。其中所述超级离心机可选用转速为50000r/min的离心机。
步骤2,将待热解低温煤焦油进行加压静置并通过改变表面张力进行初步脱水,再加入破乳剂后通过轻油循环形成共沸水并进行最终脱水。
由于低温热解煤焦油一般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水分和灰分。其中的水分易水解各类铵盐和硫化氢等酸性腐蚀性介质,而灰分易在设备中沉积成垢,形成垢堵和管道的磨损。水分在受热时易引起冲油和汽化造成管内压力升高等故障,而且低温煤焦油密度与水接近,易与水形成悬浮液滴或乳化油。
结合低温煤焦油的组成特点,可以采用两步脱水,以获得更高的脱水率,两步脱水为初步脱水和最终脱水。初步脱水可采用加压静置和加入破乳剂(夹带剂)化学破乳的方法,并通过改变表面张力进行脱水。最终脱水可采用轻油循环形成共沸来进行脱水。其中加压静置阶段的条件初步设定为温度55℃~65℃,压力在1atm~2.0atm静置,然后再加入化学破乳,可选取合成的改性聚醚作为破乳剂。最终脱水为轻油循环共沸脱水,可将焦油中的水脱除至0.5~1.0%。
步骤3,将脱水后的低温煤焦油通过碱洗提取出粗酚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未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70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