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瓜枯萎病菌在提高哈茨木霉菌株L产木霉素水平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7641.4 | 申请日: | 201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9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23 |
发明(设计)人: | 俞晓平;申屠旭萍;郝培应;董胜张;边亚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P7/62 | 分类号: | C12P7/62;A01N63/04;A01P3/00;C12R1/885;C12R1/7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瓜 枯萎 病菌 提高 哈茨木 霉菌 霉素 水平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提高哈茨木霉菌产木霉素水平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发酵中效价往往是决定生产成本以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瓶颈所在。对菌株进行遗传改造、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等是提高产素水平的常用方法。近年来,真菌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培养和微生物发酵生产次生产物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真菌诱导子主要是真菌的细胞表面结构或分泌物,它们可以是真菌的菌丝体、菌丝体降解产物、发酵液、真菌分泌物等,主要包括:多糖、脱乙酰几丁质、β-1-3-葡聚糖、乙酰葡萄糖醛酸、糖蛋白、蛋白质、短肽、不饱和脂肪酸等。关于真菌诱导子在微生物发酵生产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报道很少。研究组从枸骨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木霉素(Trichodermin)的活性内生真菌-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定名为哈茨木霉菌株(Trichoderma harzianum)L。该菌株已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日期2006年8月14日,保藏登记号CGMCC No.1780。木霉素对多种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防治作物病害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往往产素水平较低,生产能力低下。
国外有关哈茨木霉菌发酵生产木霉素的文献甚少,BERTAGNOLLI等报道的哈茨木霉菌株Th008产木霉素的单位为0.324μg/mL(BERTAGNOLLI B L,DALY S and SINCLAIR J B.Antimycotic Compounds from the Plant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and its Antagonist Trichoderma harzianum.J.Phytopathology,1998,146,131-135.)。研究组分离到的哈茨木霉菌株L现有的产木霉素单位约为80mg/L,为了更大的发挥哈茨木霉菌株L和木霉素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高木霉素产率是关键技术。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发现添加微生物诱导子能够有效地提高木霉素产率,通过本发明为提高木霉素的发酵水平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研究提高哈茨木霉菌株L产素水平的试验中,生物活性测定表明灭活的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菌丝体的加入能够提高哈茨木霉菌株L发酵液的抑菌效果。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发酵液中木霉素的含量,显示添加灭活的黄瓜枯萎病菌菌丝体后发酵液中木霉素的浓度与对照相比提高了数倍。
本发明通过在哈茨木霉菌株L培养液中添加灭活的黄瓜枯萎病菌菌丝体,提高发酵液中木霉素的浓度。该发明为哈茨木霉菌株L的产素水平提高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野生型菌株哈茨木霉菌株L产素水平低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其产素水平的方法;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利用该菌株代谢产物木霉素制备微生物农药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提高哈茨木霉菌株L发酵液中木霉素含量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黄瓜枯萎病菌的培养
黄瓜枯萎病菌,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购买。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PD)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称取200g去皮的马铃薯,切成块煮沸半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加葡萄糖20g,溶化后补足水至1L),300mL三角瓶装PD液体培养基60mL,用接种钩挑取少许黄瓜枯萎病菌菌丝于灭菌的培养瓶中,置26℃~28℃摇床,200r/min,振荡培养6天,发酵液经5000r/min离心10min,收集菌丝体,在-53℃、0.5mbar条件下真空冷冻干燥15h,灭活的菌丝体在无菌条件下用研钵研磨至粉末状,备用;
(2)哈茨木霉菌株L液体发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76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