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28685.9 申请日: 2010-10-29
公开(公告)号: CN102058927A 公开(公告)日: 2011-05-18
发明(设计)人: 董华;陈晓峰;曹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 华南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A61M25/00 分类号: A61M25/00;A61L29/14;A61L29/08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何淑珍
地址: 510640 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临床 介入 治疗 调控 硬度 智能 导管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导管,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

技术背景

介入治疗是近些年来国际上新兴发展起来的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方法。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数字X射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的指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患者身体,对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与传统内科的药物治疗和外科的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特点,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或其它手段治疗效果欠佳的疾病。随着其技术的日益完善,介入治疗现已能到达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它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管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成为了许多重大疾病如肝癌、肺癌、动脉瘤、急性冠心病、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与内科和外科一起并称为临床3大诊疗技术。

导管是介入治疗的主要器械,在介入治疗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选择合适的导管是介入手术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技术之一。根据用途,导管可分为导引导管、造影导管、药物输送导管、斑块旋磨导管和扩张导管等。不同功用的导管一般都具有不同的硬度(或者说具有不同的刚性或柔韧性)。即便是使用特定功能的导管,医生们也往往需要根据介入人体部位的不同以及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手术过程中多次更换导管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冠心病介入治疗所用导引导管为例,导管首先从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人体,沿动脉血管送入冠状动脉病变处固定。此过程要求导引导管拥有良好的柔韧性以便其能沿着蜿蜒曲折的血管行进而不损伤途径的血管管壁。在导管位置固定后从其内部空腔插入带球囊的支架时,则通常要求导引导管具有比较高的硬度以抵抗支架前进过程中施加给导管的压力。然而,目前市场上已开发的导管均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现阶段在临床上采用的折衷做法是预备一系列不同硬度的导管,先插入硬度低的导管,而后用硬度较高的导管依次替换直至导管的硬度达到目标要求。该做法虽然解决了引入导管和引入支架过程中对导管硬度要求不匹配的矛盾,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一是大大延长了介入治疗手术的时间。据统计,从初次插入软导管至最终固定理想硬度的导管所用的时间占整个介入治疗总时间的三分之一。由于导管的引入和固定需要放射性医学影像设备辅助定位,延长该过程意味着增加患者暴露于放射性射线的时间;二是多次替换导管提高了治疗的成本,加大了刺破血管管壁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随着介入治疗中其它相关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单一导管硬度不可调控的矛盾在现今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全面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已成为进一步完善介入治疗技术的必然要求。不幸的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思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它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导管内部结构进行机械改造,如将现有的单层复合导管壁分为独立的二层或多层,各层材料具有不同的硬度,利用各层之间的空隙来调节其总体硬度。然而,即便是使用如此复杂的导管结构,导管硬度可调控的范围仍然有限,不能满足临床上的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以替代现有临床介入治疗中采用的单一硬度导管,有效解决介入手术中须频繁更换导管以适应不同硬度要求的难题。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导管包括外导管和内管,其特征在于外导管上涂覆有温度敏感高分子聚合物层。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温度敏感高分子聚合层与外管、内管复合挤出方式。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外导管材料为嵌段聚氨酯、尼龙、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内管材料是聚四氟乙烯或嵌段聚氨酯;所述内管外壁有金属增强层或金属电阻层。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温度敏感高分子聚合物层涂覆在外导管的外壁。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温度敏感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接近人体正常温度范围。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温度敏感高分子聚合层是石蜡、聚己内酯、聚氨酯、聚醋酸乙烯酯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温度敏感高分子聚合层为石蜡、聚己内酯、聚氨酯、聚醋酸乙烯酯的一种或几种与无机纳米粒子的复合物。

上述的一种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可调控硬度智能导管,所述金属电阻层采用电镀、化学镀或磁控溅射方式镀于内管外壁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86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