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8750.8 | 申请日: | 201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0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沙淮丽;王仁宗;刘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唐正玉 |
地址: | 432400 湖北省孝***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肥造粒 改良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有少数调理剂在复合肥造粒之前加入到物料中作为硬化剂或者结晶改性剂,可以改善复合肥的造粒,硝酸铵的“内部”调理剂是用来抑制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晶型相变而造成的颗粒破碎。尿素造粒之前在熔体中加入0.2%-0.5%的甲醛或尿素-甲醛部分作为硬化剂和防结块剂。用湿法磷酸制成的复合肥中含有铁铝磷酸盐杂质,是有效的“内部”防结块剂。磷酸铁铝是胶态物质,能使复合肥变硬和阻碍液相流动。复合肥造粒工艺中常用的硅藻土、高岭土、滑石粉等固体调理剂的用量是复合肥的1%-4%,基本要求是粒径细小和对复合肥表面有较强的附着作用。
可见复合肥造粒工艺中需要添加调理助剂起到防结、改善复合肥颗粒表面性质、增强肥效等功能。目前化肥工艺中随着高塔造粒的兴起,高塔复合肥结块的现象越发严重。单纯的在复合肥颗粒表面扑粉或者包覆防结块剂已经不能满足复合肥防结的需要,需要从复合肥的造粒工艺中添加造粒助剂,从而改善复合肥颗粒的物理性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及其应用,将本发明的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复合肥高塔造粒工艺中,能够有效的改善复合肥造粒,增强复合肥颗粒强度,改善复合肥颗粒表面光滑度、减少复合肥颗粒水分,减少复合肥粉尘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其特征在于:由凹凸棒土、拉开粉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组成,凹凸棒土∶拉开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的质量比为40-60∶15-25∶5-15。
所述的凹凸棒土的粒度在500-600目。
所述的拉开粉的粒度在200-300目。
所述的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在复合肥造粒中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将占复合肥料浆质量比为1000-2000PPM的造粒改良剂加入复合肥料浆中搅均匀后进行造粒。所述的复合肥为经高塔制备的复合肥。
所述的凹凸棒土、拉开粉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均可从市场购买得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主要包括:
1、有效改善复合肥造粒,增强复合肥颗粒强度,降低复合肥水分,从而起到气质复合肥结块作用;
2、造粒改良剂中含有拉开粉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表面活性剂,有效降低料浆表面张力,有利于造粒进行;
3、造粒改良剂中含有超微凹凸棒土,为复合肥提供微量元素,有效改善复合肥肥效;
4、造粒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复合肥粉尘,对土壤、水分和大气环境具有最小的负效应。
本发明高塔造粒改良剂制备过程简单,将超微凹凸棒土、拉开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按照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即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各组份按重量份计,将60份的500目凹凸棒土、25份的200目拉开粉、15份的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投入双螺旋锥形搅拌机进行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即可制成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
实施例2:
各组份按重量份计,将40份的600目凹凸棒土、15份的300目拉开粉、10份的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投入双螺旋锥形搅拌机进行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即可制成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
实施例3:
各组份按重量份计,将50份的550目凹凸棒土、20份的250目拉开粉、5份的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投入双螺旋锥形搅拌机进行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即可制成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
上述实施例1所得的高塔复合肥造粒改良剂,将占复合肥料浆质量比为2000PPM的造粒改良剂加入高塔复合复合肥浆中搅均匀后进行造粒,与未加造粒改良剂的复合肥进行颗粒强度和水分测试试验,前者颗粒强度大、含水量少、复合肥表面光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87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血液透析装置
- 下一篇:用于在威胁生命的情况中转移人员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