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30645.8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7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宪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1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自行定义GPIO端口的数据传输协议的电脑系统。
背景技术
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简称GPIO)端口常应用于现今的电脑系统中,用以当作电脑系统中多个集成电路或晶片间的连结与资料传输的媒介。一般而言,GPIO端口所传送的信号都是用来控制各自逻辑而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不同的晶片来予以控制,进而造成控制主体的分散。此外,现有电脑系统大多是利用逐一定义各个GPIO端口的功能的方式来使用各个GPIO端口。因此,现有电脑系统会大量地占用GPIO端口的资源,而且必须在打板之前就定义并设计好各个GPIO端口的功能。换句话说,现有电脑系统使用GPIO端口的方式,不仅会增加主板在布线上的困难度,而且也不易于增加和修改主板上硬件的功能。另外,现有使用GPIO端口的方式也会导致系统与硬件的沟通非常地有限,仅仅局限于这些定义好的GPIO端口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脑系统,自行定义GPIO端口的数据传输协议,以使电脑系统中的控制主体更为集中,并降低GPIO端口在布线上的困难度。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脑系统,包括第一控制晶片、逻辑控制电路以及受控元件。其中,第一控制晶片包括第一通用输入输出端口至第四通用输入输出端口,分别用以输出第一时脉信号、第一帧识别信号、第一资料流、以及第一状态信号。逻辑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第一通用输入输出端口至第四通用输入输出端口。此外,逻辑控制电路是依据一数据传输协议,以第一时脉信号为基准读取信号,并以第一状态信号判别第一通用输入输出端口至第四通用输入输出端口是否处在可被使用的状态,并以第一帧识别信号判别第一资料流中多个资料区段的起始点,进而依据数据传输协议判读出第一资料流中的第一资料,且逻辑控制电路更依据第一资料而据以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受控元件接收来自逻辑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信号,并依据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相对的操作。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控制晶片将第一资料流划分成多个封包,且这些封包各自包括来源信息、目的地信息以及数据信息。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逻辑控制电路为复杂可编程逻辑元件,且上述之第一控制晶片为南桥晶片。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脑系统更包括第二控制晶片。其中,第二控制晶片包括第九通用输入输出端口至第十二通用输入输出端口,分别用以输出第二时脉信号、第二帧识别信号、第二资料流、以及第二状态信号。此外,上述的逻辑控制电路电性更连接至第九通用输入输出端口至第十二通用输入输出端口,且逻辑控制电路更依据第二时脉信号、第二帧识别信号以及二状态信号,判读第二资料流,并据以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来控制受控元件。
基于上述,本发明自行定义GPIO端口的数据传输协议。由此,控制晶片通过GPIO端口所传送的信号,将可通过逻辑控制电路的解码,进而对主板上的受控元件进行操控。如此一来,电脑系统不仅可以灵活地通过GPIO端口来与硬件进行沟通,且还可降低GPIO端口在布线上的困难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电脑系统的方块图。
图2为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资料流的示意图。
图3为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GPIO端口所传送的信号的时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脑系统; 110:第一控制晶片;
120:第二控制晶片; 130:逻辑控制电路;
140:受控元件; P11~P14、P21~P24、P31~P34:
GPIO端口;
CLK1、CLK2:时脉信号; FRM1、FRM2:帧识别信号;
DATA1、DATA2:资料流; RDY1、RDY2:状态信号;
S11、S21:控制信号; 210:封包;
M21~M23:信息区段; t21、t22:时间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06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