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行道侧渗流带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2307.8 | 申请日: | 201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5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伟;高勇;单保庆;李立青;张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1/00 | 分类号: | E01C11/00;E01C11/2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行道 渗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人行道侧渗流带的设计与应用。本发明的渗流带采用土壤改良增强渗透性,并填充渗滤基质加强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过滤作用,可用于城市行车道、人行道等小面积汇水区域产生的地表径流治理。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点源治理在不断深入,面源污染对水体的贡献率则在逐渐加大。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也开始越发显著。城市下垫面分为透水性下垫面和不透水性下垫面两种,不透水下垫面产生的地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不透水下垫面主要有路面、屋顶、硬化地表停车场等。我国的人行道多为不透水砖拼接而成,多数也属于不透水下垫面。目前,城市面源的治理多侧重于路面径流和屋顶径流的治理,对于人行道径流重视不多。但人行道上有大量泥土、尘埃积累,降雨时人行道径流中的泥沙含量远高于行车道,污染严重,应该加以治理。
目前,我国的城市行车道径流多经雨水管道流入受纳水体。人行道径流也多与行车道径流相混合,一起进入水体,成为污染源。城市人行道旁多设置有绿化带,这为路面径流的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不改变原有人行道的前提下,对绿化带进行适当改造,就可以达到治理路面径流的效果,从而为控制城市面源作出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路面径流控制的技术,为路面径流的处理及利用提供一个高效方式。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小面积城市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渗流处理系统,主要是由渗流沟、旁通道和渗滤区组成;所述的渗流沟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直径为5mm-10mm),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8-15cm,所述旁通道沟深为15-20cm,沟内人工植草;所述的渗滤区由浅洼地和深洼地组成,其由5个结构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第1层为土壤层并掺少量碎木,第2层为碎石粉层,第3层为瓜米石层(直径为5mm-10mm),第4层是无纺布层,第5层是碎石层,除第4层外其余各层的厚度均为10-15cm;所述的渗流沟位于系统的前端,所述的旁通道位于系统的中部,渗滤区位于系统的末端;所述的渗流沟与旁通道连通,旁通道与渗滤区连通,路面产生的径流首先进渗流沟,再进入旁通道,经旁通道分流再分别进入渗滤区的深洼地和浅洼地。渗流沟下层埋设导流管以加强沟的水力传输。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是沿人行道边设置一条渗流沟,路面径流先经渗流沟入渗减量后,再流入渗滤区作进一步处理。其中,沟内土壤及基质经过了改造,加强了土壤的渗透性。小雨情况下,渗流沟可将流入的地表径流全部入渗。中雨时,一部分径流入渗,另一部分径流在土壤饱和后,流入基质层中的穿孔管,经地下流向渗滤区。暴雨时,过多的径流可由渗流沟直接从地表经旁通道排入渗滤区。渗滤区作用主要是储存径流,并将径流进一步入渗,暴雨量过大时,经初步沉降后的径流可由渗滤区的溢流口排出。
渗流沟可接纳人行道径流和小面积行车道径流的两部分路面径流。仅接入人行道径流时,渗流沟底部略低于人行道即可,人行道径流以漫流形式直接流入沟中。小面积的行车道,如单行车道或双行车道的径流,则先进入雨水口,再由暗管流入渗流沟。如需接入行车道径流,渗流沟的底部高度必须低于行车道,便于行车道径流自行流入沟中。沟的表面种植草皮,形成浅草沟渠。为防止堵塞,在下层滤料上设置了透水材料,防止了上层土壤颗粒或泥沙进入下层滤料产生堵塞。
渗滤区根据径流大小,可设置为深洼地和浅洼地两个区域。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可经旁通道全部流入深洼地储存。中后期洁净径流则经旁通道分流进入浅洼地,降雨较多时再由溢流口排出。旁通道入口,放置碎石堆以拦截径流中的碎石、落叶,避免渗滤区堵塞。
本发明适用于较小的汇水面积,如城市道路人行道、单行车道、双行车道、居民区人行道等区域。运用时应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使面源控制工程与景观自然融合,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渗流沟不仅具有传输径流的作用,还可以入渗部分径流,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和下游构筑物的处理压力。
2、渗流沟的下层滤料顶端辅设透水材料,防止了下层滤料发生堵塞。
3、渗滤区设立旁通道,避免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相混合。
4、渗滤区设置了深洼地和浅洼地,对初期径流和中后期径流进行分类处理,增强了径流整体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平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23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竹黄菌中竹红菌素产量的方法
- 下一篇:涂布的基材和由其制备的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