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扭转梁悬架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2361.2 | 申请日: | 201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2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侯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1/20 | 分类号: | B60G11/2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扭转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汽车的扭转梁悬架。
背景技术
汽车的外倾角是指汽车垂向中心平面与车轮中线平面和地面的交线之间的夹角。外倾角度的不同能改变轮胎与地面的接触点及施力点,直接影响轮胎的抓地力及磨耗状况,并改变了车重在车轴上的受力分布,避免轴承产生异常磨损。此外,外倾角的存在可用来抵消车身荷重后,悬吊系统机件变形及活动面间隙所产生的角度变化。外倾角的存在也会影响车子的行进方向,这正如摩托车可利用倾斜车身来转弯,因此左右轮的外倾角必须相等,在力的平衡下不致影响车子的直进性,再与束角(Toe)配合,可以提高直进稳定性及避免轮胎损耗不均的问题。
扭转梁悬架结构是由两个拖曳臂通过一根横梁连接起来的刚性结构,通过控制扭转梁的弯曲和扭转来实现对整车悬架特性的控制。该种悬架结构具有体积小、方便布置、组成零件少、制造成本低和增加后备箱空间等优点,但同时该悬架结构也具有前束和外倾角较难控制,很难控制横向的柔顺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对车轮外倾角进行调节的扭转梁式悬架,以控制扭转梁悬架的四轮定位角和减小轮胎的磨损,并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
本发明的扭转梁式悬架包括一对分布在车辆左侧和右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端通过橡胶衬套支撑在车身上,后端支撑后轮的左、右悬架纵臂和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悬架纵臂连接的扭转梁,关键在于所述扭转梁上安装有长度可调的左、右调节杆,所述左、右调节杆的一端与扭转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其同侧车轮的转向节连接。
在汽车出厂前以及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均可以通过改变左、右调节杆的长度来调整车轮外倾角的角度,有效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减小轮胎的磨损。
为方便调整,所述左、右调节杆与其同侧车轮的转向节的顶端连接,这样根据杠杆原理,使用较小的力即可改变左、右调节杆的长度,调整外倾角。
左、右调节杆的结构可以有如下两种方式:
1、所述左、右调节杆由位于两端的两根细杆和位于中部的粗管组成,所述粗管通过螺纹配合套接在所述两根细杆的端部以将两根细杆连接,所述两根细杆的螺纹旋转方向相反。两根细杆的螺纹旋转方向相反,可以使得粗管转动时,同时向中央拉动或同时向两端推动两根细杆,达到调节长度的目的。
2、所述左、右调节杆由位于两端的两根粗管和位于中部的细杆组成,所述细杆通过螺纹配合套接在所述两根粗管的端部以将两根粗管连接,所述两根粗管的螺纹旋转方向相反。
为方便得知左、右调节杆所调节的幅度,所述左、右调节杆的细杆及粗管上刻有刻度,更加直观。
所述左、右调节杆左右对称安装在扭转梁上,方便保持车体平衡及在调整时互相对照,保证两侧车轮的外倾角相同。
本发明的扭转梁式悬架在普通的扭转梁式悬架上面加装了一对长度可调的调节杆,结构简单易实现,通过改变该调节杆的长度即可改变车轮外倾角,使悬架的整体动力学性能得到提升,有效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减小轮胎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扭转梁式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扭转梁式悬架的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扭转梁式悬架包括一对分布在车辆左侧和右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端通过橡胶衬套支撑在车身上,后端支撑后轮2、3的左、右悬架纵臂和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悬架纵臂连接的扭转梁1,扭转梁1上对称安装有长度可调的左调节杆4、右调节杆5,所述左调节杆4的一端与扭转梁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其同侧车轮2的转向节6的顶端连接;所述右调节杆5的一端与扭转梁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其同侧车轮3的转向节7的顶端连接(左、右悬架纵臂在图中未画出)。
如图2所示,所述左、右调节杆由位于两端的两根细杆8、9和位于中部的粗管10组成,粗管10通过螺纹配合套接在两根细杆8、9的端部以将两根细杆8、9连接,两根细杆8、9的螺纹旋转方向相反。两根细杆8、9和粗管10上刻有刻度(刻度在图中未画出)。
在汽车出厂前以及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均可以通过改变左、右调节杆4、5的长度来调整车轮外倾角的角度,有效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减小轮胎的磨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23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