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套模钻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3534.2 | 申请日: | 201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3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家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 |
主分类号: | B23B47/28 | 分类号: | B23B47/28;B23Q3/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钻孔加工的辅助装置,特别是一种套模钻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平常机械加工中,经常需要在一个平面上加工多个位置公差带要求较高的孔,例如法兰盖,内螺纹需要在钻床上用麻花钻头来钻孔。
现有的加工程序是钳工根据图纸要求,在一个需要加工多个具有相关位置公差孔的工件平面上划线,打上样冲孔、做记号,钻工在钻床上将其固定,然后将标准钻头套入钻床主轴,用人工找正样冲孔位置, 防止钻孔产生的位置误差超过图纸要求的位置公差带,影响产品质量。
单个工件或小批量工件,采用以上方法组织生产还行得通。当工件批量生产,这种工艺就不可取了,在批量工件上采用熟练钳工人工划线是不可取的方法。钳工人工划线需要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准,人工划线的生产效益也十分低下,而且也不是保证工件位置公差的最终工序。钻床操作者才是这个工件平面上多孔位置公差控制者,当他把孔钻完后,孔与孔之间的位置有可能因为操作而产生误差,从而不符合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套模钻孔装置,可以确保钻孔误差在设计要求内,而且较为耐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套模钻孔装置,模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定位孔上同轴设有定位套;
所述的定位孔大于加工孔的孔径,定位套的孔径等于加工孔的孔径。
所述的定位套上设有一阶台,该阶台伸入定位孔内。
所述的定位套与模板通过焊接连接。
所述的模板的底面为基准面。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套模钻孔装置,通过设置的定位套和模板解决了工件位置公差控制问题,降低了对操作者技术等级的要求,减少了生产环节,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定位套的孔径等于加工孔的孔径,而定位孔大于加工孔的孔径,这样在加工时磨损的是定位套,而定位孔不会磨损,延长了模板的使用寿命。当定位套磨损后,尺寸超差时,更换定位套即可,这对于定位孔较多的模板效益尤其显著。
定位套与模板通过焊接连接,采用焊接连接,避免了因为连接方式不当而引起的公差,例如采用螺钉连接时,就容易产生位置变化,而使定位精度降低,同时螺钉连接还需要在模板上攻丝,攻丝加工本身就会增加位置公差,而且加工较为麻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作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加工的示意图。
图4为采用本发明加工的一种人孔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一种套模钻孔装置,模板3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6,定位孔6上同轴设有定位套2;
所述的定位孔6大于加工孔的孔径,定位套2的孔径等于加工孔的孔径。
所述的定位套2上设有一阶台,该阶台伸入定位孔6内。该阶台的外缘作为定位套2的定位基准。以确保定位精度。
所述的定位套2与模板3通过焊接连接。
所述的模板3的底面为基准面。要确保加工精度,其中一个基准面必须是模板3的底面。
如图1、图2中,制作时,首先用精密加工,例如:镗、铣的方法加工模板3和定位套2,使孔与孔之间的位置公差缩小1-2个等级,用定位销穿入模板3和定位套2的孔连接并用定位螺母1固定,使定位套2精确定位于模板3上,以电焊将模板3和定位套2之间连接,待自然冷却后检查,达到要求后即制作完成,有多个定位孔6的按此方法重复。
如图3中。加工时,钻床工作台上将套模压在工件上,以基准面对齐、固定。将标准钻头固定在钻床主轴中,对准定位套2的孔,将工件5逐个按图纸标准要求钻完,就可以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工件5。
更换定位套2时,取下定位套2,只需做少量的表面清理即可,然后按照制作步骤重新制作。
传统加工一个人孔盖座圈M20×20,钳工划线工时为27分钟,一个人孔盖盖板φ22×20钳工划线工时也为27分钟。钻工省略寻找基准的辅助时间,每个人孔盖座圈M20×20孔3分钟,每个人孔盖盖板φ22×20孔同样也为3分钟。一套人孔盖,采用本发明的套模钻孔装置能够节约钳工划线工时54分钟,钻工工时6分钟。两项共能节约人工工时1小时。一艘船共需人孔盖154套,采用本发明可以节约人工工时154小时,经济效益显著,产品质量可靠符合产品标准,比较好地解决了工件钻多孔位置公差控制问题,减少了工速;减少了生产环节;降低了生产操作者技术等级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值得普及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未经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35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