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发动机的配气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4645.5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2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宋建军;刘松;刘克祥;王伟;王志源;郭守峰;高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市长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16 | 分类号: | F01L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朱建新;逯长明 |
地址: | 130033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发动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油发动机的配气机构。
背景技术
配气机构是汽车发动机中进、排气管道的控制机构,它按照发动机的作功次序和每一缸的工作循环的要求,适时地开闭进、排气门、向气缸供给可燃混合气并及时排出废气。汽车发动机大多采用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主要由凸轮、挺柱、摇臂、气门和气门弹簧等组成。其中挺柱的下端抵靠在凸轮的外周上,随着凸轮的旋转,推动挺柱沿凸轮径向上作移动,从而带动固定在挺柱另一端的摇臂摆动,摇臂另一侧连接的气门在气门弹簧的作用下开闭进气门或排气门。
由于挺柱下端与凸轮的外周为滑动摩擦式接触,经过长时间工作,这两个零部件会被磨损,影响了配气机构的进排气效果,最终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会造成重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配气机构,减少了挺柱和凸轮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了配气机构工作效率,相对延长了发动机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油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包括挺柱和凸轮,所述挺柱下端与凸轮为滚动式连接。
优选的,该配气机构包括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的支撑轴与挺柱的下端固定连接,其外圈与凸轮接触。
优选的,所述支撑轴与挺柱的下端连接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挺柱下端设有两个滚动轴承,所述两个滚动轴承套设在同一支撑轴上,所述挺柱固定连接在支撑轴的两个滚动轴承之间位置上。
本发明将现有的配气机构中挺柱和凸轮之间的滑动式连接,改为滚动式连接,利用了滚动摩擦阻力小的优点,从而减少了挺柱和凸轮之间的磨损;改进了配气机构的工作方式,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滚动轴承 2-挺柱
3-挺杆 4-进气门
5-气门弹簧 6-气门弹簧上座
7-排气门 8-滚动轴承支撑轴
9-凸轮 10-摇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汽油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包括挺柱和凸轮,所述挺柱下端与凸轮为滚动式连接。该滚动式连接采用滚动轴承来完成,所述滚动轴承的支撑轴与挺柱的下端固定连接,而滚动轴承的外圈与凸轮接触。当凸轮旋转时带动了与其接触的滚动轴承旋转,同时滚动轴承因凸轮径向不同而沿凸轮径向作相应移动,从而带动了气门摇臂位置变化,达到控制气门的开、闭过程。
为保持挺柱的轴向稳定性,挺柱下端的滚动轴承可设为两个,其中同一支撑轴穿设在该两个滚动轴承中;而挺柱下端与支撑轴固定连接位置是在两个滚动轴承之间位置。这样就保证了长时间工作中,挺柱不会出现偏移发生摇摆现象。还可以采用单个滚动轴承,相应将挺柱下端设为叉式结构,叉式结构架设在该单个滚动轴承支撑轴的两侧,也能达到挺柱的稳定性。
为了更能稳定挺柱,还可将支撑轴与挺柱的下端连接为一体。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汽油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主要由滚动轴承1、挺柱2、挺杆3、进气门4、气门弹簧5、气门弹簧上座6、排气门7、滚动轴承支撑轴8、凸轮9和摇臂10组成,滚动轴承1设有平行设置的两个,滚动轴支承轴8穿过两个滚动轴承1,挺柱2下端与两个滚动轴承1之间的支撑轴8连接为一体结构。
挺杆3下端固定连接在挺柱2的上端,其上端与摇臂10的一侧销轴连接;摇臂10的另一侧固定有气门弹簧上座6,进气门4和排气门7分别穿过气门弹簧5连接在气门弹簧上座6上。
当汽车启动机启动时,带动凸轮轴转动,压合固定在凸轮轴上的凸轮9(包含各种进、排气凸轮)也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滚动轴承1进行转动。滚动轴承1沿进、排气凸轮外廓滚动的同时,还随着凸轮升程的变化(增加或减小),通过挺柱2、挺杆3的连接传递到摇臂10上,从而控制进气门4(或排气门7)的开、闭。滚动轴承支撑轴8将滚动轴承1和挺柱2连接为一体式结构,由于将原设计的配气机构(进、排气)采用的滑动传动,更改设计为滚动传动,极大的减少了机件的磨损,对于提高通用发动机的工作寿命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它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市长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长春市长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46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