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聚氯乙烯管材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6991.7 | 申请日: | 2010-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2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程全山;岳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百安居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K13/02;C08K5/10;C08K3/26;B29C47/92;F16L9/1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7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钛酸酯偶联剂 改性 聚氯乙烯 管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聚氯乙烯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制造方法,具体是一种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聚氯乙烯管材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聚氯乙烯管材的应用起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是生产技术、实验测试、标准化、设计与施工规范都相对成熟的产品。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和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它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使用量最大的塑料管道,约占整个塑料管道市场60%的份额。
中国聚氯乙烯管道的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80年代以前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标准体系,还是加工技术都有不小的差距。80年代以后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建立起聚氯乙烯管道系统的完整体系。在我国的各个塑料管道系统中,聚氯乙烯管道系统是最早形成规模生产和大量应用的。目前聚氯乙烯管道系统已经普及到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埋地给水、埋地排水、护套管、工业和农业用管等各个领域。
过去50年中,中国硬聚氯乙烯管道在城镇农村供水、农业灌溉、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但由于材料本身的性能缺陷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工程事故。
一方面,不规范的搬运与施工导致聚氯乙烯压力管道在工程试水、管网运行过程中出现低应力、短期开裂漏水现象。在不少用户的印象中聚氯乙烯管材就是容易碎的脆性管道。
另一方面,因为聚氯乙烯管道具有高模量、高强度且价格较低,一直是全世界应用量最大的塑料管道系统,掩盖了聚氯乙烯低韧性的缺点。韧性不足即脆性大,抗冲击和抗开裂性能就差,在受到外界大力冲击时就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坠落的石块、沟底的乱石部可能造成聚氯乙烯管道的破损。
因此保持聚氯乙烯管道原有的高强度、高模量的优良性能,改善其韧性不足的缺点,提高其抗冲击性和抗开裂性,是突破聚氯乙烯管道局限性的关键。
聚氯乙烯管材性能改进方式,目前,国际上聚氯乙烯管道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是:通过材料和加工工艺的技术创新,制造出比传统聚氯乙烯管道性能更好,兼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管道系统。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物理共混改性、化学共聚改性和双轴取向改姓。
由于聚氯乙烯分子结构中含有高达56%的氯,分子间作用力大,分子链刚硬,抗开裂性、抗冲击性差,特别是低温下抗冲击性差;因此,国内外无论是树脂生产商还是管道制造商、专业研究部门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结合钛酸酯偶联剂的优点,提供了一种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聚氯乙烯管材及其制造方法,它复合使用钛酸酯偶联剂、抗冲击改性剂、阻燃剂、复合稳定剂,能有效解决聚氯乙烯的低温脆性、阻燃性、热稳定性、耐候性、润滑性等问题。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的聚氯乙烯管材,配方具体包括聚氯乙烯树脂、稳定剂、钛酸酯偶联剂、润滑剂、抗冲击改性剂、阻燃剂和填料,各原料的重量份为:
聚氯乙烯树脂(SG-5) 100份
稳定剂 4-5份
抗冲击改性剂 6-8份
润滑剂 0.8-1.0份
钛酸酯偶联剂 1.0-1.5份
阻燃剂 3-5份
轻质碳酸钙填料 10-40份
颜料 适量。
本发明中使用了聚氯乙烯树脂,其原料丰富,被广泛用于多种领域,是通用塑料的一种。本发明使用的是聚合度为1000,SG-5型聚氯乙烯粉状树脂。
本发明中使用了抗冲击改性剂氯化聚乙烯(CPE)或者聚丙烯酸酯类(acrylics),改性剂在聚氯乙烯的母体内起橡胶一样的作用,使材料有良好的韧性,从而提高管材的韧性和减少对于切口的敏感性。
本发明中使用了钙锌复合稳定剂或者有机锡稳定剂,有效解决了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差,抗老化性差的问题,而且使用这些稳定剂不会产生毒性。
本发明中使用了无卤复合阻燃剂,能覆盖在聚合物表面隔绝氧和可燃物,受热分解成水蒸气能稀释氧气和可燃气体的浓度,达到对复合材料的阻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百安居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百安居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69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