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8348.8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6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檀三强;朱忠伟;宁振坤;郭振勤;姚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澳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M7/42;H02M7/5387;H02N6/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 单相 并网 逆变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发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属于光伏发电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石化能源消费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的家族中,资源量最大、分布最普遍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就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有效吸收太阳光能,并使之转化为电能。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设备,现有的并网逆变器采用SPWM(Sinusoidal PWM)法进行脉宽调制,以输出波形尽量接近正弦波为目的,从而忽视了直流电压的利用率, 其直流电压利用率仅为85%。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配合使用,输出电压稳定,纯净的电源波,解决现有技术直流电压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包括逆变电路1、滤波电路2、DSP主控单元3、信号检测单元4、保护电路5、工频隔离变压器6、逆变驱动电路7、辅助电源电路8、人机交互模块9、并机通信接口10,所述逆变电路1是单相全桥式的逆变电路结构,太阳能电池输入直流电到逆变电路1进行逆变,然后经滤波电路2滤波,再送至工频隔离变压器6隔离、升压,所述信号检测单元4采样太阳能电池输入的电压、电流和交流侧的并网电流、电网电压信号,通过DSP主控单元3处理,产生SVPWM控制信号,SVPWM控制信号经过逆变驱动电路7推动逆变电路1工作,所述保护电路5由DSP主控单元3控制,封锁逆变驱动电路7对并网逆变器形成保护,所述辅助电源电路8提供工作电源,所述人机交互模块9与DSP主控单元3相连,用于控制键盘、显示器,所述并机通信接口10与DSP主控单元3相连,用于多个并网逆变器之间的并机通讯。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其中DSP主控单元3以TMS320LF2407为控制芯片,信号检测单元4采样的电网电压、并网电流、太阳能电池电压、太阳能电池电流分别输入到TMS320LF2407芯片的4路AD采样通道中,电网电压和并网电压的过零点信号输入TMS320LF2407芯片的CAP1、CAP2以捕获电网电压和并网电压相位,实现并网锁相,所述人机交互模块9接于TMS320LF2407芯片的SCI通讯接口,并机通信接口10接于CAN总线通信模块,TMS320LF2407芯片输出4路带死区控制的SVPWM信号至逆变驱动电路7,保护电路5接于TMS320LF2407芯片的PDPINTA引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基于SVPWM (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空间矢量脉宽调制)高效调制技术的数字化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配合使用,输出电压稳定,纯净的电源波,太阳能电池直流电压效率达到95%以上,发电功率因数高于0.95,能实现并网和独立运行的自动(或手动)平滑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单相并网逆变主电路拓扑结构图;
图3是控制系统硬件框图;
图4是主控单元电路工作电源电路图;
图5是交流电压采样以及频率相位捕获图;
图6是太阳能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澳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澳光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83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少钩多槽电机
- 下一篇:一种低三阶交调同轴—微带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