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和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38438.7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2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久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16 | 分类号: | C10J3/16;C10J3/20;C10J3/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232038 安徽省淮南市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床 煤气炉 连续 气化 混合 装置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床煤气炉的富氧连续气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和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煤气炉按床分层分类,一般分为固定床煤气炉、气流床煤气炉和流化床煤气炉。其中,固定床煤气炉在做富氧气化时一般要对输入其底部中心管的蒸汽和富氧空气进行连续气化,以提高固定床煤气炉的燃烧效率,节约能源。目前的固定床煤气炉的富氧连续气化技术是将通有蒸汽的管道和通有富氧空气的管道分别通入固定床煤气炉的炉底中心管混合后进入固定床煤气炉。然而这种技术会导致蒸汽和富氧空气在进入煤气炉时混合不均匀,影响了蒸汽和富氧空气的气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和工艺,以提高蒸汽和富氧空气的气化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包括密闭罐体、安装在所述密闭罐体上且与其连通的蒸汽输入管、富氧空气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蒸汽输入管的出口和所述富氧空气输入管的出口沿所述密闭罐体内壁的切线方向呈反向对称分布。
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所述密闭罐体的顶部设有防爆板。
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所述蒸汽输入管和所述富氧空气输入管位于所述密闭罐体的侧壁的上部,所述输出管位于所述密闭罐体的底部中心。
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所述密闭罐体是主体为圆柱形且其底部呈倒锥形的罐体。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的混合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先将低压空气通过蒸汽输入管通入密闭罐体;
待固定床煤气炉炉底残余煤气吹尽后滞后若干秒再将富氧空气通过富氧空气输入管通入所述密闭罐体。
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的混合工艺,所述滞后的时间为20秒。
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中,蒸汽输入管的出口和富氧空气输入管的出口被设计成沿密闭罐体内壁的切线方向呈反向对称分布,这样,当蒸汽和富氧空气两种气体分别从沿密闭罐体内壁的切线方向反向进入密闭罐体,相遇后两种气体将会进行螺旋缓冲混合,使两种气体更加充分、均匀的混合,从而提高了蒸汽和富氧空气的气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的主视局部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包括主体为圆柱形且其底部呈倒锥形的密闭罐体1,密闭罐体1侧壁的上部安装有沿密闭罐体1内壁的切线方向呈反向对称分布的蒸汽输入管2和富氧空气输入管3,蒸汽输入管2和富氧空气输入管3与密闭罐体1连通,密闭罐体1的倒锥形底部中心安装有与密闭罐体1连通的输出管4。此外,为了增强固定床煤气炉富氧连续气化混合装置的安全防爆性能,在密闭罐体1的顶部安装有防爆板5。
如图3所示,使用时将输出管4与固定床煤气炉6的炉底中心管对接后,先将低压蒸汽通过蒸汽输入管2通入密闭罐体1,利用低压蒸汽的先通入将固定床煤气炉6的炉底残余的煤气吹尽后,再滞后20秒将富氧空气通过富氧空气输入管3通入密闭罐体1,由于蒸汽和富氧空气两种气体分别从沿密闭罐体1内壁的切线方向反向进入密闭罐体1,两种气体相遇后将会进行螺旋缓冲混合,从而使两种气体更加充分、均匀的混合。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淮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84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