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9332.9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莉琳;刘小京;毛任钊;李向军;谢志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周晓萍 |
地址: | 05002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还田 玉米 秸秆 快速 腐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特别是夏玉米秸秆的快速腐熟方法,属肥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每年收获玉米后的玉米秸秆数亿吨,这是尚未完全有效回收利用的珍贵资源。玉米秸秆质地粗硬,适口性差,作为牲口饲料采食率很低;若用于食用菌培育则存有产出率低的问题;若焚烧秸秆,会引起空气污染,还会破坏秸秆的有机物及所含营养。将玉米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玉米秸秆自然腐熟缓慢而且产量大,堆放闲置占地,给农民带来了收集、运输和存放的困难。现有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堆腐发酵然后还田的方法,该方法选择靠近水源的田间地头、空闲地,采取平地式或挖深坑堆沤,或者就地堆沤,完成堆腐发酵过程。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玉米秸秆运输和存放困难,但仍存在占用人工、费时、费力、并占用土地的问题。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的同时对玉米秸秆进行机械粉碎直接还田,该法的优点是解决了玉米秸秆收集、运输和储存的困难,但存在的问题是还田后腐熟缓慢,致使下茬冬小麦出苗受到影响,常常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因此,研究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的方法与技术,是解决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之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将玉米秸秆快速腐熟、并有利于下茬冬小麦出全苗的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
本发明所称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它针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夏玉米在收获后所得秸秆,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秸秆粉碎:新鲜玉米秸秆在田间直接被机械粉碎,粉碎后的碎片段长3~5cm,宽0.5~2cm,边粉碎边全量就地直接撒铺在田间地表,并撒铺均匀;
b.撒施物料:将腐熟剂、助剂按比例配制并搅拌均匀,撒施在玉米秸秆上,每亩地撒施物料重量为:所述腐熟剂2~2.5kg;所述助剂为生物钾磷肥、保水剂和尿素,各助剂用量为:生物钾磷肥3~5kg,保水剂0.5~1 kg,尿素6~8 kg;
c.土地翻耕:将施过腐熟剂和助剂的秸秆进行翻耕或旋耕,使秸秆、腐熟剂、助剂与土壤充分混合并被土壤覆盖,耕翻深度在15~20cm。
上述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所述腐熟剂为市售产品,含芽孢杆菌,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总有效菌活数大于1亿/g,水分小于20%;所述助剂中,生物钾磷肥的含钾细菌1.5~2.0亿、有机磷细菌总数为1.0~1.5亿;保水剂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酸盐和聚丙烯酰胺;尿素的主要成分为氮素。
上述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所述撒施物料中加入肥料,所述肥料为过磷酸钙、硫酸钾肥和尿素,每亩地用量分别为,过磷酸钙35-50kg,硫酸钾肥10~12kg,尿素6~7 kg。
上述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在所述b步骤中,掺入当地田间0-20cm土层处的土壤,加入量为:每亩20~35 kg;所述当地田间土壤与腐熟剂及助剂搅拌均匀,撒施在玉米秸秆上。
上述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在所述b步骤中,加入补充水,加入量为:每亩撒施物料总重量:水重量=1:25~30。
本发明用于解决夏玉米新鲜秸秆直接还田后腐熟缓慢的问题,所述方法适用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域,其主要优点如下:1.在田间将玉米秸秆直接机械粉碎,并就地还田,解决了玉米秸秆收集、运输和存放困难;2. 采用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技术,缩短秸秆腐熟时间,提高秸秆腐熟效率,实现归还土壤养分、改良土壤;下茬冬小麦出苗整齐,出苗率和抗冻灾能力显著提高,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创造了条件;3. 易于田间农事操作,省工省力,农民乐意接受。本发明可实现夏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利用,避免了因焚烧玉米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93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纸用表面施胶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辐射真丝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