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黄素的提取纯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9524.X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4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7/16 | 分类号: | C12P17/16;C07D311/62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素 提取 纯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黄素的提取纯化方法。
背景技术
茶黄素(Theaflavin)是红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它最早是由Roberts E.A.H发现的,是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一类能溶于乙酸乙酯的、具有多酚羟基苯骈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茶黄素结构如下:
红茶中茶黄素的含量约为0.5%~3%。茶黄素不仅是红茶的重要品质成分,而且具有多种药理功能与保健功效,如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抗癌防癌等,在某些功能方面甚至优于儿茶素。红茶茶黄素类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是继茶多酚、儿茶素之后近年来兴起的又一热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天然药物、保健品、化妆品和日化用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但是,茶黄素的化学研究不能满足医药领域研究的要求,如茶黄素的提纯难度较大、性质欠稳定等限制了药用研究的深入。所以,到目前为止,茶黄素提制的产业化工艺技术尚不成熟,表现为产品纯度低、成本高、产能低,严重阻碍了以茶黄素为原料的天然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同时,由于结构的相似性,茶黄素类物质单体的分离非常困难,直接从红茶中分离茶黄素单体更加困难。
传统红茶生产工艺形成的茶黄素含量低,以传统红茶为原料来提制茶黄素成本过高。茶黄素作为新药与产业化研究先后被列为国家科委“七五”星火计划重点实施项目,国家科委“八五”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推广项目,国家“九五”医药科技攻关计划创新药物重中之重的11035》工程项目;国外研究则更为广泛而深入,围绕红茶对人体健康作用开展研究,1995年由世界粮农组织(FA0)发起,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专家参加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在美国多所大学开展的研究项目一红茶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上海科宝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成功开发出富含茶黄素因子的科利软胶囊。美国安利公司开发的降血脂产品~~~~纽崔莱茶族益脂胶囊,就是以“活性茶黄素”作为产品的主要功效成分,降低胆固醇和LDL水平明显。美国Nashai生物技术公司也开发出降血脂产品。随着研究的深入,茶黄素将会有更多的应用领域。
但是,茶黄素中各个活性组分的构效关系、茶黄素药理作用机制,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都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可极大地促进茶黄素的开发和生产,开拓其应用领域。其次,茶黄素的纯度和质量远未达到客户要求。第三,茶黄素化学研究不能满足医学研究要求,诸如茶黄素提纯难度较大,性质不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
到目前为止,茶黄素精制的产业化工艺技术尚不成熟,表现为产品纯度低、成本高、产能低,严重阻碍了以茶黄素为原科的天然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同时,由于结构的相似性,茶黄素类物质单体的分离非常困难,直接从红茶中分离茶黄素单体更加困难。最初茶黄素的提取分离是从红茶中应用硅胶纤维层析和纸层析对红茶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茶黄素没食子酸酯纯品。然后应用Sephadex LH~2柱层析对红茶中茶黄素类进行了分离。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的缺点是进样量小、分离时间长、成本高、柱的再生困难等,限制了它在工业化规模上的进一步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茶黄素的提取纯化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分离时间长和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茶黄素的提取纯化方法,依次包括下述步骤,
①发酵:将绿茶叶与多酚氧化酶按100:0.01~0.1的质量比混合进行氧化发酵,温度控制在20~80℃,时间控制在1~12小时;
②提取:将发酵后的绿茶叶送入连续逆流设备,温度为40~80℃,提取时间0.5~3小时,提取液备用;
③纯化: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乙醇、水进行梯度洗脱。
上述步骤②中的溶媒是乙醇、丙酮或乙酸乙酯。
上述步骤③中,大孔吸附树脂是D101或D1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安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95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