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闪蒸油冷凝冷却方法及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2401.1 | 申请日: | 201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2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陶凤君;孙虹;叶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1/02 | 分类号: | F28B1/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蒸 冷凝 冷却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焦化行业煤焦油加工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煤焦油加工装置中间生产工序的改质沥青的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适用于冶金焦化行业煤焦油加工行业的技术改造及新建项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现有煤焦油加工行业的改质沥青的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都是采用浸没式水冷冷却器,其使用工艺流程一般是油气进入冷却器内部的螺旋盘管,油气入口在上,出口在下,这样闪蒸油得到冷凝冷却,螺旋盘管全部浸在冷却水中,冷却水溢流回冷却回水系统,当产生大量的油气时,冷却水的热量不能被迅速带出,使浸没螺旋盘管的水箱上部的冷却水超温甚至大量汽化,闪蒸油不能得到充分冷凝冷却,部分油气污染周围环境;水温的升高,引起冷却水大量汽化,浸没式水冷冷却器上部排放管大量排放蒸汽,存在一定的高温危险性,同时又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上述改质沥青生产使用的闪蒸油浸没式水冷冷却器,存在如下缺点:
(a)冷却效果不好,水消耗较大;
(b)设备占用空间大;
(c)闪蒸油温度不易控制,沥青易堵螺旋盘管;
(d)温度高时排放管大量排放蒸汽,存在一定的高温危险性;
(e)设备内部易结水垢,换热效果下降。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改进现有的改质沥青生产闪蒸油浸没式水冷冷却器,使用新的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更适合煤焦油加工生产需求,满足改质沥青生产需要;急需设计具有设备结构简单、投资低、效率高、安全性高、可以广泛推广的新型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闪蒸油冷凝冷却方法及设备,可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增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闪蒸油冷凝冷却方法,改质沥青反应釜产生的油气由冷凝冷却设备上部入口进入,冷凝生成的闪蒸油在冷凝冷却设备内部管程自上而下流动,冷却水在冷凝冷却设备内部壳程自下而上流动,冷凝冷却管为多根平行排列的方式,每根冷却管上口位于冷凝冷却器入口侧,每根冷却管下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出口侧;冷却水入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下部,冷却水出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上部。
所述的改质沥青反应釜产生的油气,经反应釜的气体上升管进入冷凝冷却设备的顶部,油气流速为0.5~1.5m/s,温度为350~400℃,压力为0.02~0.1MPa。
所述的冷却后闪蒸油出口温度为70~100℃。
所述冷凝冷却设备壳程冷却水流速为0.5~3.5m/s,温度为30~45℃,压力为0.4~0.7MPa。
所述冷凝冷却设备的壳程设有膨胀节。
所述冷凝冷却器闪蒸油出口连接排出管,排出管设置油封,冷却后的闪蒸油经过油封进入闪蒸油产品贮槽。
实现所述闪蒸油冷凝冷却方法采用的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为密闭筒体结构,筒体上部设有闪蒸油油气入口,筒体下部设有闪蒸油出口,筒体内部设有多根平行排列的冷凝冷却管,每根冷却管上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筒体入口侧,每根冷却管下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筒体出口侧;冷却水入口位于筒体下部,冷却水出口位于筒体上部。
所述的密闭筒体中部设有膨胀节。
所述的密闭筒体上部侧壁设有排气口及安全阀接口,下部设有放空口。
所述闪蒸油出口连接排出管,排出管设置为油封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设备冷却效率高,节省用水量;
2.设备重量轻,占用空间小,投资少;
3.产品冷却温度易控制,不积沥青残液;
4.减少内部水垢生成;
5.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闪蒸油油气入口2-排气口3-安全阀接口4-冷却水入口5-闪蒸油出口6-冷凝冷却管7-冷却水出口8-膨胀节9-放空口10-设备支架11-冷凝冷却管固定装置12-油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闪蒸油冷凝冷却设备为密闭筒体结构,筒体上部设有闪蒸油油气入口1,筒体下部设有闪蒸油出口5,筒体内部设有多根平行排列的冷凝冷却管6,通过冷凝冷却管固定装置11固定。每根冷却管上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筒体入口侧,每根冷却管下口位于冷凝冷却设备筒体出口侧;冷却水入口4位于筒体下部,冷却水出口7位于筒体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24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