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移动救生舱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2433.1 | 申请日: | 201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4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有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有志 |
主分类号: | B63B43/12 | 分类号: | B63B4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2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移动 救生 | ||
技术领域:
船舶配件,救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世纪欧洲诞生的航海热潮,又经过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船舶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一段水平了,从船体结构上或者从安全辅助系统上。在安全方面,从泰坦尼克号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在造船的时候引入了隔仓,即在在船体安全吃水的地方人为的划分出几个密封的舱室,一旦这些舱室发生破裂,海水也只是灌满这其中的数个舱室,船体还可以凭借其他舱室支撑浮力。船舶除了在自身安全上下功夫外还对人员逃生作了安排,比如,每艘船上都配备有救生艇,防止当船体发生不可救药的重创时可以逃生。虽然大家在安全方面做足了准备,但事实上船舶却没有因此而完全抵抗海难,泰坦尼克号在首航中依然沉没,死亡者不计其数。各国船舶发生触礁沉没者依旧。其原因有下,隔仓技术虽然可以防止一定的海难但也包含着生产成本高,维护费用高,除了大型的船舶,小船一般也不会使用,再者,隔仓技术也不是完全的能抵御任何强力撞击,只要破损舱室超过其承受范围,船舶依然沉没;其二,随着船舶的越造越大,承载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救生艇数量往往远远不够逃生使用。并且救生艇过于狭小,防御能力有限,在发生海难的地方往往越是不平静,容易受到来于大风大浪及海洋巨型生物的袭击。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我将所有信息综合起来,分析得出,保住船就能保住人,与其费多大力气在人员逃生设备上下功夫还不如在保住船舶上下功夫,从经济角度上来看,这年头客轮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但货运却一直有增无减,保住船的同时可以使船上物资不至于随之沉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客户的利益。为此,我假设一艘船舶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一个人初学游泳总会在身上套个救生圈,这个救生圈可以通过充气膨胀,需要的时候马上打气,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排出空气折叠起来,占地面积小。如果给船舶安装上这样一个类似的可膨胀装置,那么就可以在任何重创中保持船体不沉没,只要船体不沉没,那么船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安心的等待救援队伍的到来,也不至于走散或者遭遇海洋生物的攻击。
具体实施方式:
要想保住船舶就是要保持船舶的承载量大于负重量,船体受伤如果发生在吃水线以上,那没有高压海水的干扰,船舶上的机修人员可以迅速的填补好空洞。船舶移动救生舱也可以说是救生袋,它是安放在船舶内部可以通过充气膨胀的一个密封袋子,当船体发生破裂的时候可以迅速膨胀,产生足够支持船舶漂浮的浮力。船体受外力撞击而产生破裂,船体外壳一般由铁壳制成,这些铁皮受撞击破裂后依然连接在船体上,其锋利如刀,一般的充气袋膨胀后想要填满整个船舱必然会受这些类似于临时造刀刃的铁皮的干扰这些铁皮可能会刺穿这个密封袋子,同样不起作用。必须有一个形状功能类似于箱子的舱室外壳保护。
整体上就是,在密封的船舶底舱里,安置一个内空的可以从两侧开启的密封舱室,舱室内部安放一些已经连接充气装置的可充气橡胶或者优等密封布料,舱室大小根据船舶大小进行设置。将此舱室通过卡槽与船舶底舱壁连接,并用电子系统控制,当船壳因为碰撞发生破孔时则迅速将此箱子移动到破口处,由于箱子是铁壳所制,不担心被船舶破口处铁皮所刺穿。舱室从头尾两侧抛射出整捆连接的橡胶代或者优等密封布料并开始充气,当充满气体的材料占据整个船舶舱室的时候外面的水也就进不来了。当没有外部压力的时候,海水是静止的,这时候可以选择修补,失去维修能力的也可以选择静观待援。此法可借助于船舶本身的坚硬外壳做掩护,保持有船舶本身的抗击能力,对使用材料的负担也可以减轻,材料要求也可以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有志,未经郑有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24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茶叶真空分包装机
- 下一篇:机动车夜视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