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原油破乳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43451.1 | 申请日: | 201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2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檀国荣;周薇;王金本;周继柱;徐晓慧;胡长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33/04 | 分类号: | C10G3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原油 乳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油破乳剂,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型原油破乳剂。
背景技术
原油破乳剂是石油开采和集输过程中重要的化学试剂。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在国内各大油田的应用,产出液处理已经成为油田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油田对破乳剂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使用破乳剂破乳是通过向原油中添加破乳剂,部分替代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膜的成膜物质,形成较为疏松的混合膜,降低油水界面膜的机械强度和黏弹性,促进液滴之间的碰撞聚并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破乳剂的结构、原油组分和乳状液特性等因素对破乳剂的脱水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三次采油中原油成分复杂且性质因产地而异,同一破乳剂对同一油田的不同油区,甚至对同一油区的不同油井的原油破乳效果可能千差万别,这给油田采出液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单剂型原油破乳剂通常具有应用专一性强、普遍适用性差的特点,一种破乳剂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组分原油的破乳,同时针对三次采油中强稳定性、破乳后水中含油较高的复杂乳状液体系,单剂型破乳剂很难达到理想的破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型原油破乳剂。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复合型原油破乳剂,由式(I)所示化合物、式(II)所示化合物和溶剂组成;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和式(II)所示化合物的总质量与所述溶剂的质量的份数比为(2-7)∶(3-8);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所述式(II)所示化合物的质量份数比为(1-10)∶(1-5);
其中,所述式(I)中,R1为碳原子数为8-24的烷基;所述式(II)中,R2为碳原子数为4-12的烷基。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溶剂可为水、甲醇和乙醇中至少一种。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和式(II)所示化合物的总质量与所述溶剂的质量的份数比可为1∶1。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与所述式(II)所示化合物的质量份数比可为(1-7)∶(1-3),具体可为1∶1、2∶3、3∶2、4∶1或7∶3。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式(I)中,R1可为碳原子数为12-20的烷基,具体可为碳原子数为16或18的烷基。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式(II)中,R2具体可为碳原子数为6-10的烷基,具体可为碳原子数为8或10的烷基。
由上述式(I)所示化合物、式(II)所示化合物和溶剂混合均匀即得所述新型复合型原油破乳剂。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型原油破乳剂具有强的界面活性和渗透能力,能够迅速到达油水界面、置换界面活性物质、形成不稳定的油水界面膜,对原油乳状液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可应用于原油破乳脱水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本发明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为长链烷基1.0G(generation)聚酰胺-胺,其可以按照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910237816.5中所述的方法制备,具体制备方法为:由长链烷基胺与丙烯酸甲酯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得到0.5G聚酰胺-胺,然后0.5G聚酰胺-胺与乙二胺通过酰胺化缩合反应既得所述式(I)所示长链烷基1.0G聚酰胺-胺,其中,所述长链烷基为主链含有8-24个碳原子的烷基。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了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式(III)和式(V)所示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34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