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活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6116.7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4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乔云发;韩晓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韩末洙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耕地 土壤 养分 活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养分活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坡耕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养分管理技术较为落后,传统的方法在坡耕地种址通过大量施用化肥或施用农家肥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供农业生产用的农家肥越来越少,至使仅有极少农户每年施用农家肥来培肥地力,只能采取每年施用大量化肥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大了工作量,每年大量化肥投入,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不能满足国家提倡的低碳经济。现有的坡耕地养分活化方法一般采用施用复合肥或增施农家肥进行农业生产,但是每年施用的磷肥70%被土壤固定,很难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该养分活化方法很难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增大了工作量和投入成本,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利用率较低,特别是施用控释氮肥在玉米生长后期出现脱氮现象。同时由于坡耕地养分随水的径流而流失较为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施用复合肥或增施农家肥进行活化方法,使每年施用的磷肥70%被土壤固定,增大了工作量和投入成本,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利用率较低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活化方法。
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活化方法如下:步骤一、制备解磷菌肥:将磷菌细胞接菌到草碳上,使每克解磷菌肥中解磷菌细胞数1011个;步骤二、春季播种时,按照每亩地施1kg解磷菌肥、4kg作物根际肥、10kg复合肥的施加量将解磷菌肥、作物根际肥和化肥一同施用;步骤三、在7月初雨季来临前,最后一次趟地后,进行秸秆覆盖坡耕地表面至秋季收获,秋收后用拖拉机将秸秆翻耕入土壤中;步骤一中解磷菌是巨大芽孢杆菌。
本发明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松嫩平原侵蚀黑土农田保水保肥及修复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及其它一些研究课题中得到应用。在课题的进行中按本方法对提高坡耕地养分有效生来提高大豆产量应用,本发明与采用常规种植方法相比肥料效率提高1.5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发明方法肥料利用和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无法解决的养分活化、减少养分流失与根系呼收同步过程,种植过程中成本低、养分利用率高、提高经济效益,符合低碳经济。该种植方法使解磷菌、根际肥与生产副产品秸秆合理搭配使用,本发明与采用常规种植方法相比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同时降低水土流失模数,更具有科学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中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活化方法如下:步骤一、制备解磷菌肥:将磷菌细胞接菌到草碳上,使每克解磷菌肥中解磷菌细胞数1011个;步骤二、春季播种时,按照每亩地施1kg解磷菌肥、4kg作物根际肥、10kg复合肥的施加量将解磷菌肥、作物根际肥和化肥一同施用;步骤三、在7月初雨季来临前,最后一次趟地后,进行秸秆覆盖坡耕地表面至秋季收获,秋收后用拖拉机将秸秆翻耕入土壤中。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所述的作物根际肥由哈尔滨东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每100g作物根际肥有益微生物群落为1014个,作物根际肥按质量百分比由10%草碳、30%有机肥颗粒、10%的微量元素、10%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0%磷素、10%氮素和10%钾肥组成。
本实施方式解决了现有方法无法解决的养分活化、减少养分流失与根系呼收同步过程,种植过程中成本低、养分利用率高、提高经济效益,符合低碳经济。该种植方法使解磷菌、根际肥与生产副产品秸秆合理搭配使用,本实施方式与采用常规种植方法相比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同时降低水土流失模数,更具有科学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解磷菌是巨大芽孢杆菌。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中种植作物的过程如下:一、第一年春播时每亩地施用大豆专用肥17kg,然后采取两铲三趟管理方式,秋收后进行旋耕,秋收后平均每亩大豆的产量为160kg;二、第二年春季,在前茬大豆作物原垄种植玉米,每亩地施用复合肥30kg,采取两铲三趟管理方式,秋收后平均每亩玉米的产量为700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6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