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氟碳化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7078.7 | 申请日: | 201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0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玲;朱君;金彩虹;何丹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31/02;A61P7/08;A61J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 合物微球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氟碳化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药物载体是药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药效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生物降解类高分子的发展,发现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具有更为理想的生物相容性,由于它们在体内可以降解、降解产物可以被机体吸收或代谢、不存在积累在体内的危险,因此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更为安全、可靠,从而逐渐取代了生物惰性材料,成为在体内使用的首选材料。常用的制备微囊的可降解载体材料有以下几种:聚酯类、聚氰基丙烯酸烷酯、聚氨基酸类、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和离子型嵌段共聚物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是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聚合物。其亲油基团形成核芯,可包容药物,而亲水基团通常是柔性链,能形成亲水的紧密防护层,增强微粒的稳定性,而且大大改善了材料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本实验中选用PLGA做为微球的科材料进行研究。
全氟化碳(PFC)是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其化学性能稳定,在体内不发生代谢,无毒、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具有高密度、低黏度、低表面张力和良好的气体溶解度等特性,使其成为良好的呼吸气体运载介质,最早被用于血液代用品(PFC乳剂)。将氟碳化合物做成乳液,这样氟碳化合物形成细小颗粒,稳定地悬浮在乳液中,用这种氟碳化合物微乳液制成的溶液,分散的氟碳化合物氧交换面积非常大,更能起到携氧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氟碳化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这种氟碳化合物微球能很好的解决现有的氟碳化合物的贮存问题,并能大大的提高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和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氟碳化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a.配制内水相,所述内水相的组成及重量百分含量为:
氟碳化合物23%~64%,含氟表面活性剂10%~30%,
水余量;
所述的全氟碳化合物为FC-77;是和的混合物;
所述的含氟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型含氟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含氟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含氟表面活性剂;
b.配制油相:将表面活性剂及壳材溶于有机溶液中,其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的重量/体积百分比为:6%~24%(g/ml),所述的壳材在有机溶剂中的重量/体积百分比为:25%~47%;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卵磷脂和泊洛沙姆的混合物,其中卵磷脂占混合物总重量的0~40%,泊洛沙姆占混合物总重量的60%~100%;所述的壳材为聚乳酸;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醇,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三氯甲烷或正己烷;
c.配制外水相:将分散稳定剂溶于水中配制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8%的水溶液;所述的分散稳定剂为聚乙烯醇、聚己内酯或聚乙二醇;
d.搅拌下,将步骤b所得油相缓慢滴加到步骤a所得内水相中,用细胞粉碎仪内进行粉碎0~30秒,得到混合液;将该混合液加入到步骤c所得外水相中,充分搅拌制成微乳,挥去溶剂,然后用蒸馏水洗涤,离心分离,即得到氟碳化合物微球;所述内水相、油相与外水相的体积比为:1:3:20~1:10:10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碳化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所得的微球的包封率在60~80%,直径在500nm~2μm,且适于长期保存。本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乳化效果明显,乳液的稳定性也较好,可连续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但不限定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称取0.5gFC-77、0.35g含氟表面活性剂溶解于0.6g水中,充分震荡使其完全溶解,将0.10g卵磷脂、0.2g泊洛沙姆溶解于10ml有机溶剂中,将有机溶剂在磁力搅拌下慢慢滴加内水相,滴加完后在细胞粉碎仪内进行粉碎30s,此时将此混合溶解加入到100ml外水相中,在通风橱内充分搅拌制成微乳,挥去溶剂,然后用蒸馏水洗涤,在离心机内离心,转速为5000r/min,时间为10min,次数为4次,即所述的氟碳化合物微乳液。此时测得氟碳化合物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00nm,微球的包封率为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70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
- 下一篇:建筑机械、尤其是铺路机或移动式给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