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力发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7126.2 | 申请日: | 2010-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5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方嘉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嘉乐 |
主分类号: | F03B13/00 | 分类号: | F03B13/00;F03B13/08;F03B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王玉双;王铮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发电 系统 | ||
1.一种水力发电系统,将水力动能转化为电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发电系统(3)包含:
一直立压力管道(5),设于水库(4)下方,其一端入口(51)与水库(4)的出口(41)相连接,并于入口(51)处设一水液引进闸门(52);
一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该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设置有两端,分别为入口端(61)与出口端(62),该入口端(61)与直立压力管道(5)相连,由直立压力管道(5)水力传输,而出口端(62)则将经过水力动能作功后的水液排出;
一第一气液压力平衡舱(71),配置于该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的入口端(61)与出口端(62)之间并相连,收纳该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的入口端(61)的水力动能,而出口端(62)则将经过水力动能作功后的水液排出,该第一气液压力平衡舱(71)包含一舱体,该舱体中央设一预设水液液面(715),下方设一与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入口端(61)、出口端(62)相贯通的水流道(7111),一气压自动控制阀门(710),设于舱体顶端面并外连接一空气压缩机,使舱体内部上方为气压室(711),一水轮机组,该水轮机组与舱体相枢接,并依势能压力的不同而枢设一个或一个以上;
一水液重量压力贮槽,该水液重量压力贮槽为第一水液重量压力贮槽(81),在上方设一入口(810)、下方设一出口(815),其上方入口(810)与该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的出口端(62)相连,并且将该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出口端(62)传入的水液传送到该贮槽的出口(815)排放;
一第二水平压力管道(64),该第二水平压力管道(64)设置有两端,一端为一与第一水液重量压力贮槽(81)下方出口(815)相连接的入口端(641),则第一水平压力管道(6)与第二水平压力管道(64)之间连接有第一水液重量压力贮槽(81),而相对另端设一出口端(642),以衔接另一水液重量压力贮槽,而出口端(642)不衔接另一水液重量压力贮槽时,则在出口端(642)设一水液排放闸门(63);以及
一第二气液压力平衡舱(72),该第二气液压力平衡舱(72)配置于该第二水平压力管道(64)的入口端(641)与出口端(642)间并相连,其内设有水轮机组,使该第一气液压力平衡舱(71)与第二气液压力平衡舱(72)内,水流动能扭转水轮机(77)转换为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轮机(77)设有多个叶片(771),其中央设一位于预设水液液面(715)上方的轴杆(712),以及在轴杆(712)两端各设有第一高压密封性轴承(713)、第二耐高压密封性轴承(714),以支撑水轮机组固设于第一气液压力平衡舱(71)、第二气液压力平衡舱(72)的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气压自动控制阀门(710),外接一空气受压舱(6b),该空气受压舱(6b)的上方分别设一进气阀门(1b)与一气体输送管开关(5b),其下方连接一管路,管路上设一排放水闸门(2b)及一与排放水闸门(2b)相近的进水阀门(3b),而该空气受压舱(6b)的下方管路相连通至水库(4),并于水库(4)出口端处设一管路进水阀门(4b),通过水液重量压力与势能压力,共同施压空气受压舱(6b),即能够于舱内获得全管路最大气体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液重量压力贮槽设为箱体(811)或筒体(812),其顶部设为倾斜状,用以防止管道中气体滞留于此贮槽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发电系统(3)还包含一组以上的水液重量压力贮槽,通过该水液重量压力贮槽再连接一水平压力管道与一气液压力平衡舱,并通过贮槽叠积的水液重量垂直压力,与贮槽所在高度的管道内水液深度,具有的势能施加压力,共同施压多层次水平压力管道内,气液压力平衡舱的水轮机(77)而产生扭转力,并带动发电机发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库(4)为一上水槽(4c),还包括一下水槽(9),该上水槽(4c)侧边上方设一输送管(91)与下水槽(9)连接,该下水槽(9)一侧下方设一抽水马达(92),一侧上方设一供地平面的河水或海水进入的入水口(93),该下水槽(9)相对另一侧上方设一管路(94),与最末端水平压力管道出口端(642)的水液排放闸门(6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嘉乐,未经方嘉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71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