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护岸的构建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47383.6 申请日: 2010-11-17
公开(公告)号: CN102021897A 公开(公告)日: 2011-04-20
发明(设计)人: 陈开宁;黄蔚;任奎晓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主分类号: E02B3/14 分类号: E02B3/14;A01G1/00
代理公司: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代理人: 汤志武
地址: 210008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生态 护岸 构建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湖泊、水库及池塘岸坡的构建与修复,尤其是一种生态护岸的构建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及景观修复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抗洪、防洪需要和过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我国河道、湖泊等水体修筑了大量的硬质水泥堤坝,这不仅阻断了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连续性,破坏了水路交错带原生态环境,丧失了河床边坡和湖岸带滞留与消解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还不利于涵养水土,降低了水体的调蓄能力。河道边坡及湖泊、水库等水体沿岸带生态功能丧失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人类身心健康。因此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迫切需求,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修复边坡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相对较弱,而且多集中在生态混凝土技术方面,影响了生态岸坡的修复计划开展或修复效果。

生态混凝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日本提出的新技术,与国外相比,我国起步较晚。ZL97109738.0专利文献公开了采用单一粒度,如6-10mm或者3-5mm的骨料并在配料中加入2kg/m3的玻璃纤维的多孔混凝土。ZL200310112757.1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植物生长型多孔混凝土球状砌块,在铺设护岸和道路护坡时,预留了植物能够生长的孔。ZL200310108435.X号专利文献公开了利用活性矿渣粉和焚烧飞灰作为掺合料配制生态混凝土的方法。ZL200410044905.5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孔混凝土预制球,植物能够从球体缝隙生长。ZL200410077332.6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由水泥、煤灰、发泡剂、添加剂等原料制作的多孔混凝土砌块。ZL200510030133.4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植被生态混凝土预制块,采用多层植生基材,植物能够在混凝土预制块上生长。ZL200610041316.0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仿卵石生态混凝土预制件,是由水泥、颗粒状炉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矿物外加剂、沸石粉、减水剂、无机颜料等制作而成的,对水体氨氮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近几年来,生态混凝土在水体生态修复、河道整治、公路护坡、城市绿化等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各种现有技术的生态混凝土在透水性、孔隙率方面考虑较多,也有涉及吸附性研究,但均忽略了保水和留土性以及植物种子的预置,不利于植物迅速恢复;也未考虑多种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需求,如具有匍匐地下茎且地上部分茎杆较粗的挺水植物需要较大的孔隙才能生长;而且一些混凝土中添加了非原环境中多种添加剂,不符合生态理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生态护岸的构建方法,采用透水性好、孔隙率高、具有留土性和保水性、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以及含有植物种子的活性生态护岸预制砖构建护岸,并提供了生态护岸预制砖及其制作方法,适用于江、河、湖、库的坡度小于45°护岸工程也可以用于生态墙体和生态道路铺设。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态护岸的构建方法,用生态预制砖拼接、固定在护坡上构成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

1)将煤渣、水泥、黄砂和切碎后的稻麦秸秆混合,混合体积比例为0.4∶0.1∶0.3∶0.2,然后搅拌成生态混凝土;

2)用生态混凝土制作生态预制砖,预制砖面设有贯穿孔眼;

3)在混凝土干燥之前,将尾部剪透的螺蛳壳铺在预制砖一侧表面,该表面为构成护岸时的外表面,预制砖面设置的贯穿孔眼不要被螺蛳壳封堵;

4)待完全干燥后,在贯穿孔眼和表面螺蛳壳空腔中填满含有草本植物种子的淤泥,淤泥干燥后,即成生态预制砖;

5)将多块生态预制砖拼接、固定在护坡上构成生态护岸。

所说煤渣粒径0.4-1.0cm,切碎后的稻麦秸秆长度0.3-1.0cm;生态预制砖为四边形,四边向内凹陷成弧形,弧顶凹陷0.5-1.5cm,预制砖厚度6-10cm,贯穿孔眼间距5-15cm,孔眼直径Φ10mm-15mm,其中,生态预制砖四个角的贯穿孔眼采用上大下小的阶梯形,供紧固件以埋头方式与护坡固定多块生态预制砖拼接、固定在护坡上后,两块砖边之间形成的空隙供挺水植物生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73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