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8512.3 | 申请日: | 201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4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介艳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43/00 | 分类号: | B65H43/00;B65H29/16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杨世兴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刷 备用 变速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速输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制产品输送带为印刷设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印刷设备的印刷质量和加工效率,因而实践中应对印刷产品输送带的工作性能进行不断优化调整。现如今印刷行业中所使用的输送装置大多数都是先由技术人员对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传送速度进行设定,之后控制器则会控制输送带按照设定速度进行均匀传送。但是,实际印刷过程中,影响正常印刷作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若输送带始终以恒定的设定速度进行传送,则可能出现浪费资源、使用效果较差、需人为进行多次调整等多种实际问题。
综上,现有的印刷产品输送装置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使用操作不便、智能化程度较低、不能按照实际工况对传送速度进行调整、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向下一工序的执行机构发送对应的执行方案调整指令、相邻两个工序之间的衔接不及时、资源浪费较大、使用效果较差等多种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印刷设备印制成型后的收纸部分,上述缺陷和不足表现得更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且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印刷产品输送装置存在的使用操作不便、智能化程度较低、不能按照实际工况对传送速度进行调整、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向下一工序的执行机构即码垛机发送对应的执行方案调整指令、使用效果较差等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包括对印刷设备印刷成型的多个成型产品进行输送的传送带、通过传动机构一与传送带相接且对传送带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对驱动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对传送带的传送速度进行实时检测的速度检测单元一以及分别与控制器相接的参数设置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驱动机构和速度检测单元一均与控制器相接,所述传送带的前端部与所述印刷设备出纸机构的出纸口相接,且所述传送带的后端部与将多个所述成型产品整理成垛的码垛机的进纸口相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设在所述码垛机的机架下部且带动所述码垛机沿传送带前后移动的移动机构、对移动机构进行驱动的移动驱动机构、对移动机构的移动速度进行实时检测的速度检测单元二、对移动机构的移动方向进行实时检测的方向检测单元、与控制器相接的计时电路和对单位时间内所述出纸口处所送出成型产品的数量进行统计且将所统计数量同步传送至控制器的计数统计模块,所述移动驱动机构和驱动机构的启停状态和驱动速度均由控制器进行控制,所述移动驱动机构、速度检测单元二和方向检测单元均与控制器相接,所述移动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二与移动机构进行传动连接。
上述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移动机构为移动小车的行走机构且移动驱动机构为对所述行走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移动小车的车体上,所述传送带下方对应设置有供所述行走机构行走的导轨,所述导轨的结构与所述行走机构的结构相对应。
上述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对移动机构的移动位置进行实时检测的位置检测单元,所述位置检测单元与控制器相接。
上述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与控制器相接的上位监控机,所述上位监控机与控制器之间通过局域网进行双向通信。
上述一种印刷设备用可变速输送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由工作人员随身携带且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控制器进行双向通信的手持式遥控器,所述手持式遥控器和控制器对应分别接有无线通信单元一和无线通信单元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体积小且电路设计合理,投入成本低,安装布设简便。
2、电路简单且接线方便。
3、使用操作简单且智能化程度高,通过控制器能自动实现全部操控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扩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85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