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浇注用模板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48576.3 | 申请日: | 201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6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齐原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原正 |
主分类号: | E04B2/86 | 分类号: | E04B2/8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杨楷 |
地址: | 日本高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浇注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构成于围着钢筋组及钢架而相对地设置的模板面板(panel)间的混凝土浇注空间部(在本发明中称为型腔)内浇注混凝土而形成钢筋混凝土构造物或钢架钢筋混凝土构造物(混凝土构造物)的混凝土浇注用模板,特别是涉及形成作为模板面板使用发泡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模板面板及第二模板面板、这些第一模板面板及第二模板面板在表里主面上一体化的混凝土构造物的混凝土浇注用模板。
背景技术
以往的混凝土建造物的施工方法一般为,实施组合钢筋的配置钢筋工序、围着配置钢筋以既定的间隔对置设置模板面板的模板组工序、及向在模板面板间构成的型腔内流入混凝土的混凝土浇注工序,经过在经过既定的养护期间后将模板面板解体的工序,形成柱、梁、壁或混凝土板(スラブ)等各混凝土体部位。在以往施工方法中,要进行将在这样地形成各混凝土体部位时组装的模板面板解体并从施工现场搬出的操作,费工夫而且需要解体操作的工时(日数)及临时保管模板面板及组装用部件等的空间等。
此外,在以往的混凝土建造物的形成施工方法中,要实施安装部件的组装工序,所述安装部件用于对上述的混凝土体部位安装小柱(間柱)或框材等的内装板等内装材料。此外,在以往的工序中,在露出的混凝土体的表面铺入适当的隔热、防潮板等隔热、防潮体,实现隔热、隔音、防潮等应对,此后,进行内装材料的安装工序。因此,在以往施工方法中,由于要进行隔热、防潮体及其设置工序,所以工时及成本也有所增加。
作为解决上述的往的混凝土建造物的形成方法的问题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申请人提出使用发泡合成树脂制的模板面板、将该模板面板留在形成的混凝土体部位的表面而形成混凝土建造物的施工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混凝土建造物的形成方法,不需要模板面板的解体工序,此外被一体化在混凝土体部位的表面的发泡合成树脂制的模板面板实现上述隔热、防潮体的功能。
专利文献1:特许第4169159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混凝土浇注用模板经由连结机构而对置间隔能够调节地组合一对发泡合成树脂制的模板面板而成。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连结机构包括:借助在中央部结合而组合为X字状的一对臂(连结板);及形成有连结片的一对板(plate),所述连结片分别组合在模板面板的外侧面而连结各臂的顶端部。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为,一对臂在中央部转动自如地结合、顶端部与贯通模板面板的板的安装片调节连结位置地连结,从而适当地设定模板面板的对置间隔而进行模板的组装。
在该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形成实现上述效果的模板面板一体型的混凝土体部位,且经由连结机构调节模板面板的对置间隔,从而能够形成厚度规格不同的混凝土体部位。在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简单构造的连结机构保持模板面板,并且具有留在混凝土体部位内部而与钢筋一同保持其机械强度的增强材料的功能。在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即使在型腔内设置连结机构,也充分地确保钢筋的钢筋配置空间、确保混凝土的流动,从而形成不产生蜂窝麻面的高精度的混凝土体部位。
具有上述各种特征的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在模板面板间构成的狭小的型腔内定位分别形成的安装孔之后,嵌插连结销等的连结部件,结合各臂和板,因此存在组装时操作性稍差的问题。此外,在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除连结各臂间的连结部件还使用了连结上述各臂和板的多个连结销,因此虽然与以往施工方法相比实现了节省部件化,但还是存在部件数目多的问题。此外,在混凝土浇注用模板中,在各臂中一体地形成钢筋的组装部,从而进行高精度的钢筋配置,但其组装也有其麻烦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申请人沿袭了形成上述模板面板一体型的混凝土建造物的之前申请的混凝土浇注用模板的特征,并着重探讨了应解决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浇注用模板,构造更加简单且能够进行高效的设置,在型腔内确保充足的配置钢筋空间并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形成良好的外观的混凝土构造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原正,未经齐原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85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